近日,深圳市福田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员工”,70名基于政务云环境、运用DeepSeek技术开发的“AI数智员工”正式在深圳市福田区各部门上岗,涵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多个场景。公文处理效率提升90%、执法文书秒级生成、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提升至95%……数字背后,是AI技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颠覆性重构。
这一变革传递了哪些信号?如何看待这场“人机协同”的浪潮?“AI数智员工”是否会代替人类雇员?又该如何保证政务数据安全?
综合新华社、红星新闻
速度达到分秒级 一秒钟将责任单位分拨完成
福田区的胡先生在工作中腿部被压骨折,家人推着轮椅带他进行了伤情等级鉴定。由于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胡先生到福田区劳动仲裁院申请劳动仲裁。
在福田区“AI数智员工”“政小今”的辅助下,工作人员上传庭审笔录、劳动能力鉴定书、工伤认定书等信息后,AI系统自动查找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等规定,给工作人员整理出赔偿金额等关键要素。在核实与调整“政小今”提交的数据之后,工作人员根据格式进行排版,一键生成劳动仲裁裁决书,以往需要半天的工作,全程不超过4分钟。
用几分钟取代几小时,就是AI辅助政务服务效率提升的真实写照。
“这个版本上线时间还短,每天被问得最多的就是‘数智员工具体怎么操作?’”负责福田区政务大模型应用统筹工作的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数据资源管理科科长李晓明觉得,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在积极使用,思考如何利用DeepSeek结合自己的知识库,匹配日常的工作场景。”
“你可以这么理解,一名‘数智员工’就对应一个账号。每个政府单位按需配置,目前一个部门大概一至两个账号。”李晓明介绍,“AI数智员工”目前分布在全区35家政务单位,覆盖了240个业务场景使用,除有DeepSeek通用能力外,还结合各政府部门实际业务流程,量身定制个性化、模块化功能。在“AI数智员工”系统页面上,分布有“民情日报”“民情周报”“劳动仲裁裁决书”“外事办-谈话参考”等日常工作的功能模块。
据了解,“政数局-智能任务分拨”是对政府官网留言板、12345等民生诉求渠道的汇聚和整合,拉齐了市区两级平台信息,“一秒钟将责任单位分拨完成,速度甚至可以达到秒钟级别,让人去干更重要的事情。”
效率提升的同时,效果究竟如何,能否保证精准无误?
记者了解到,公文处理方面,“AI数智员工”格式修正准确率超过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执法文书生成助手可将执法笔录秒级转化为文书初稿,过去需数小时的人工整理流程被压缩为即时响应。
此外,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跃升至95%,个性化定制生成时间从5天压缩至分钟级。这些变化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也让政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是否会代替人类雇员? 规定每个AI指定一名监护人
AI在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性任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AI遵循算法和程序,能减少人为失误,显著提升效率。但与此同时,“AI数智员工”的高效也引发部分人对职业前景的担忧。
对此,李晓明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AI数智员工”主要用于处理重复性、规则性强的任务,以释放人力资源,人类员工可专注于需要创造力、判断力和决策力的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人机协同的关系。
“以劳动仲裁裁决书为例,‘AI数智员工’只是根据复杂的材料形成初稿,最终还是需要人来进行审核修改,AI只是辅助。”在李晓明看来,DeepSeek再强大也不是硅基生命的觉醒,而是通过语言向量和数学统计规律等进行排列组合工作,借助丰富强大的数据库进行复杂知识的重复工作。“我们可以利用DeepSeek的这个特性辅助人类,应用在政务平台上就是为基层减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反复优化,思考补遗。”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詹剑锋表示,AI擅长规则明确的重复性任务,但面对模糊政策、情感沟通或道德困境时,缺乏人类的灵活判断力。AI可能会生成杜撰的内容,不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人的审核和监管不可缺失。
李晓明指出,此外,福田区人民政府2024年9月出台的《福田区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也明确了政务机器人的辅助定位。该管理办法将政务机器人定义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具备一定人格特征,能半自主或全自主进行感知、决策、交互的智能机器人或计算机系统。”这也是全国首部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办法。
“为避免智能化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责任推卸问题,办法还指定了监护人。”
李晓明指出,《办法》对政务机器人的使用部门、监护人、供应商都作了明文规定——要求政管机器人的使用和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应用驱动、科技引领、安全可控”和“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安全规范。
记者了解到,AI助手上线更多是“添帮手”而非“抢饭碗”;从长远来看,也会对就业市场和工作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福田区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高增看来,“AI数智员工”不是公务员,也没有编制,只是政府工作人员的辅助级角色,“每个‘AI数智员工’都有一个监护人,在监护人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做到人机协同,提高效率。”
如何保证数据安全?
本地化部署后数据“不出域”
福田区DeepSeek本地化部署,是政务AI加速落地的缩影。近年来,多地积极探索政务AI的应用实践,推动政务服务的智能化转型。
自1月20日发布以来,DeepSeek-R1模型迅速火爆全网。据不完整统计,目前已有超百家企业宣布完成DeepSeek技术接口的集成部署,包括云服务领域的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等;网络安全领域的360集团、奇安信等;医药领域的恒瑞医药、智云健康等;深圳市属国企的深圳环水集团和深圳城安院。
政务系统方面,除福田区外,深圳龙岗区人民政府也于2月8日凌晨将671B的DeepSeek-R1大模型完成本地化部署,并于当日在政务网内上线。2月16日,深圳市正式宣布,面向全市各区各部门正式提供DeepSeek模型应用服务。
广州市通过政务专网算力推动AI在民生政策解读、12345热线工单分派等领域的应用。此外,江苏无锡、山东临沂等地也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无锡的“城市大脑”通过AI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临沂则利用“沂蒙慧眼”系统实现企业精准画像和风险预警。
这些实践表明,AI正成为政务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推动政务服务向高效、精准、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融合海量政务数据要素,大模型将丰富政务服务场景应用,催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链式反应”。
但与此同时,政务智能化转型仍有许多工作需做实做细。如何确保安全、如何界定责任、如何避免隐私泄露……新的伦理与监管框架亟待构建。
政务数据多涉及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接入DeepSeek后,政府如何保障数据安全?
李晓明向记者介绍,DeepSeek是开源的,“其性能可以和最新版的ChatGPT匹敌,但成本和算力需求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本地化部署,部署后工作文件是上传到政务部门本地机房的,可以在安全环境下放心地传送。”
龙岗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席炜受访时也介绍,“本地化部署最大的意义就是保证了政务数据‘不出域’,可以大胆地把政务数据提供给大模型去分析,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需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明晰法律边界。福田区在探索过程中,首创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从技术标准、应用范围、安全管理到监管要求,建立了一套规范,为“AI数智员工”的合法合规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长远来看,如何在保障安全合规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广AI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将是各地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家喜表示,政府部门需建立健全AI安全与合规体系,包括严格的科技伦理审查、数据安全制度等,以确保AI技术的应用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标准,推动构建更高效、安全、智能的现代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