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朦
2008年,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发表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对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骨骼和衣物进行了取样检测,发现其中砷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经过详细的科学检测和数据分析,课题组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然而成果的发布并未让这桩历史谜案画上句号,科学检测或许可以揭开光绪帝死亡的直接原因,却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下毒之人,而后者对于清代宫廷政治而言往往更为重要。但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广为人知的毒药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亭栋发现三氧化二砷对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因而让这种历史上声名狼藉的毒药焕发了新生,这无异于一项现代版的“以毒为药”。从宫廷斗争中的杀人工具到中药现代化的成功个案,砒霜从毒到药的戏剧性转化打破了当今观念中两者不言而喻的对立。
虽然我们承认“是药三分毒”,但在很多情况下,这里的“毒”常常被理解为在治疗中需要被规避或减少的“副作用”;而另一个我们所熟悉的俗语“以毒攻毒”,则暗示着“毒”只有在特定的极端情况下可以作为治疗手段使用。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毒”大体上是负面的、有害的,而“以毒为药”的治疗策略则是较为罕见而独特的现象。但这种观念自古如此吗?古人如何认识毒药?如何使用毒药?在宫闱秘史的猎奇故事与科学进步主义的叙事之外,我们又该如何讲述毒药的历史呢?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副教授刘焱的新著《以毒为药》便从“毒”这一习以为常的概念出发,从医学知识、治疗实践、身体感等角度为读者生动讲述了中国古代对毒药的认知与使用,展现了一部涵盖医疗、文化、政治、市场与宗教的全景式图像。该书英文版于2021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2023年度美国医学史学会韦尔奇奖章。
“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句中文网络中的玩笑话经常被用于各类科普文献之中。尽管欠缺一定的准确性,但它却与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医生帕拉塞尔苏斯的名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世上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毒药,是正确的剂量划分了药与毒的界限。”帕拉塞尔苏斯的观点奠定了西方近代毒理学的基础,也成为西方医学史上药、毒分离的重要一环。刘焱指出,虽然中西方传统医学都有着运用毒药的传统,但其对毒的态度却有着明显的分化。西方医学从公元一世纪开始逐步将所谓“绝对毒药”从药典中剔除,而有毒药物却一直是中国古代药学的核心内容。
虽然专业中医对有毒药物的使用并不陌生,但在普通人的日常认知中,中草药往往是天然、温和、安全无毒的。这种认知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当我们回归古代文献时,它便会遭到极大的挑战。《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的记载,《素问》也有“毒药攻邪”的说法,这些都表明了毒与药之间的密切关联。作者首先从字源学与文献学的角度追索了“毒”的多重意涵。在《说文解字》中,除了“害人之草”,“毒”还被解释为“厚”;在早期医学文献中,“毒”指代猛烈之药。这都体现了“毒”所具备的正面意涵。“毒”的两面性在药学文本中得到了更突出的体现: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毒无毒是三品划分的重要依据;《本草经集注》也记载了多种运用毒药的方法,包括剂量控制、药物配伍和炮制加工。
如果以知识史的视角来看此书,或许会更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立论的重点所在。第二章到第四章虽然主题各异,但都在探讨一个知识史上的经典论题:知识与权威。知识就是权力:谁掌握知识,谁可评判知识的正确性,谁可宣称知识的正统性。南北朝时期的医者试图通过编纂医书规范制药知识,并把市场中的采送之家与药商贬抑为技艺拙劣、见利忘义之徒。唐代规范医药管理制度、编纂《新修本草》,一方面意在为多元混杂的药物知识提供国家背书的权威性文本,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中央向地方的权力渗透;但在权威性文本的使用中总要面对地方环境与资源的现实状况,地方性知识并未随着国家药典的编纂而消弭。中古疫病流行、鬼神致病观与对蛊毒的恐慌不仅带来了医学思想的变迁,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隋唐帝国的国家治理。对当今读者而言,医学与政治产生关联似乎是现代公共卫生兴起后发生的状况,但从春秋时代的“上医医国”,到唐朝的“治国如治病”,再到宋代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政治性的医学隐喻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不绝如缕,中国传统宇宙观中的人体、国家与宇宙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因此,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医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最后两章或许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们关注了两类在中古中国广为人知的“毒药”:五石散和丹药。这一主题涉及了古人使用毒药更为深刻而终极的目的:强身与成仙。由于服散与服丹在中古士人中广泛流行,前人对此多有关注。然而在考索服食之风的兴衰历程之后,前人研究多强调其对身体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本书则另辟蹊径,尝试从身体感的角度来解释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尽管古人对服散与服丹的争议不断,但为何这一风气自魏晋至隋唐数百年间长盛不衰?作者论证,中古士人、医家与道士并非对石药和丹药的潜在危害一无所知;与此相反,他们时常会强调这类药物需小心服用,如有不当,它们便会转化为致命的毒药。但是毒背后的强大效力与服药产生的强烈体感却让古人相信,这是强身与成仙的必经之路。
虽然本书探讨的时代距今已过千年,但作者仍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结语中提到了青蒿素与三氧化二砷的成功案例,也提到了马兜铃酸事件引起的中药安全性争议。这也提示我们,即使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难以把“药”和“毒”化约为简单的二元对立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