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名医名院

血糖飙升,竟是肚皮上小疙瘩闹的

胰岛素剂量一加再加,血糖却常常居高不下,有时还会出现低血糖……这像过山车一样的血糖波动,就发生在张先生(化姓)的身上。近日,张先生来到南京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寻找原因,检查后,发现居然是自己肚皮上的疙瘩惹的祸。

通讯员 张明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长期注射胰岛素,血糖突然飘忽不定

“生活饮食上,我对自己都是严格管理,怎么就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张先生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近期被“不听话”的血糖困扰。内分泌科主任陆源源了解情况后,对张先生进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体格检查。

张先生平时主要在自己的肚皮上进行胰岛素注射,在评估胰岛素注射部位后,陆源源发现张先生肚皮有多个隆起的疙瘩,经过视诊和触诊初步判断,这些小疙瘩为胰岛素注射不规范导致的并发症——皮下脂肪增生。

随后,陆源源使用专业武器“掌上超声”对上述判断作了进一步确认。至此,导致过山车式血糖的真相浮出水面,正是因为平时张先生不慎将胰岛素注射在了这些“雷区”上,才会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现象。

皮下脂肪增生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表现为该区域的皮下脂肪组织增生、增厚、由软变硬或出现质地较韧的肿胀,是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会导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减少,胰岛素日剂量增加,血糖波动变大,低血糖风险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加重整体医疗成本负担。

诊断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视诊,配备可用光源。皮下脂肪增生表现为皮肤凸起或丘状,无皮肤颜色改变及毛发分布变化,可见一块有光泽或色素过度沉着区域或脱毛区域。

也可以进行触诊,指尖以轻柔按摩的方式(向前或画圈)向待检查区域推进,皮下脂肪增生表现为正常柔软有弹性的皮下组织变成质韧、橡皮状或缺乏弹性的组织,该异常区域的边缘清晰并且很容易感受到组织的分界,是周围软组织中突然出现的“抬高处”。

条件允许时,应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尤其同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1)患者有皮下脂肪增生的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应用胰岛素、重复使用针头、未进行注射部位正确轮换、难以解释的血糖波动等。(2)临床视诊、触诊未发现皮下脂肪增生时。

多项研究证实了超声检查在诊断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中的重要价值。超声检查比临床视诊、触诊能发现数量更多、范围更大的皮下脂肪增生,为临床皮下脂肪增生的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图像特征。

勤换“打针位置”可预防这种病

如何预防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陆源源建议,要勤换打针位置,把肚子、大腿、上臂、臀部想象成四个注射区,每周固定一个区域(比如这周只打肚子),每天在同一区域内换不同点位。每次注射要和上次的位置间隔至少一根手指的宽度(约1厘米),避免反复扎同一个点。

也要学会“轻轻捏”。注射前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皮肤(特别是瘦人),针头垂直扎入捏起的皮肤层,避免打到深层肌肉;每次换新针头,针头重复使用会变钝,容易刺激皮肤。针头最长别超过6毫米,太长容易扎深;打完别揉搓,注射后轻轻拔针,不要按摩或揉搓注射部位,避免胰岛素扩散过快刺激组织。

此外,洗澡时摸摸常用注射区域,如果发现硬块、鼓包或颜色变浅,立刻停用这个区域至少1个月;保持健康体重(太瘦容易扎到肌肉),同时平稳控糖,高血糖本身也会影响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