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关注

大学生论文“AI味儿”渐浓,怎么破?

各高校纷纷为AI工具使用“立规矩”

央视截图

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热度再上新高。在高校,学生们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已愈发普遍,相比翻阅厚重的书籍资料或者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借助AI工具让论文撰写方便了很多。但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大学生对AI工具产生了依赖,不当使用呈上升趋势。

某高校大一年级英语作业群里的一份通告,老师将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有些同学图省事儿,就直接把AI工具生成的作文就交上去了,没想到老师会用AI检测工具,来去查这个AI率。

高校同学对AI使用非常普遍,也引发舆论对在校生过分依赖性AI影响创造性的担忧。

大学生使用AI近三成用于写论文或作业

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结果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而大学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写论文或作业。采访中,一些学生也坦言,在写报告或论文时,他们会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表示,AI做出来后,有时候时间比较赶的话,就直接粘贴上去交了。

浙江传媒学院一学生也坦言,完成作业的时候,可能慢慢地就非常依赖于AI工具。

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等学术不端引发担忧

一些高校教师和专家告诉记者,除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文本应付论文和作业外,在少数学生中出现的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进行实验图片编辑、替代自主设计等不当或学术不端行为,也引发了大家的担忧。

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丁峻鹏表示,据了解,最恶劣的有用AI工具自动生成论文这样的行为。现在更多的是使用生成式AI伪造的图像,甚至是AI编辑过的图像。AI技术会让造假的成本大大降低。

部分学生习惯用AI完成任务并产生依赖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黄亚婷团队从2024年初开始,分3次对国内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20多所高校的3800多名本科生和4200多名硕博群体。调研发现:目前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的确存在,且比例不低,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习惯于借助AI完成任务”,对AI产生了依赖。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黄亚婷介绍,根据调研,大概四成工科的研究生同学说,也知道过度依赖AI对科研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思维惰性,抑制了创造力的发展,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AI的不正当使用背后有两种原因,一方面是对学术规范、学术伦理的了解还没有那么深入,另一方面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主动抄袭。

高校纷纷为AI工具使用“立规矩”

AI可以是赋能工具、是学习的帮手,但它绝不能成为偷懒的工具,更不能成为大学生的“枪手”。近期,复旦大学等不少高校纷纷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

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包括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论文撰写、答辩与检查、涉密内容等六个方面涉及原创性、创新性以及本科教育重点考察的内容。如果出现严重违规者,论文成绩将被认定不合格,影响学生取得学位。

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希望通过文件的制定,能明确哪些是我们必须要去强调的能力。明确哪些是不能用的,哪些是可以助力的,也希望厘清了以后,去明确相应的诚信原则,有明确的边界。

学生他们要自己签字,然后要声明,是否在写作的过程中使用过AI,是不是触及了相应的边界和底线。

天津科技大学去年发布了《关于2024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和AIGC检测的通知》,要求对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智能生成内容检测。要求学生论文中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在2025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依旧延续了这一要求。

据了解,目前,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都在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的行为进行规范。

识别AI生成内容,研发科研诚信检测系统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避免AI在大学生学习中的滥用,识别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以技术治理技术,目前,国内多个研究团队都在推动AI生成内容识别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发展,学术剽窃等不端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搬运,一些论文查重系统也已经落后于时代。在北京邮电大学,从事多模态大数据处理和理解技术的鄂海红教授团队,受科技部等部门委托,正在进行科研诚信检测服务的研发,尤其是对科学实验中运用AI工具进行图像造假等行为进行反识别。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鄂海红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跟万方数据库一起构建了超过400万篇的SCI期刊论文超过6000万的图像比对库。送检的话会跟比对库进行比对,如果你的论文中,复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比如说,改造实验结果,将其他人的学术图片拿过来进行算法方式的编辑,那他们的算法是可以自动化检出的。

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也可能存在缺陷

据了解,目前国内还有多个团队正在从不同方向发力,进行AI论文反识别的检测研究。专家表示,随着AI技术的迭代和更新,反识别技术也要加速更新,才能持续对学术造假起到震慑作用。

采访中,一些学生和专家也提醒,AI工具是根据它捕获的海量信息进行的智能分析,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提醒,在教育场景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幻觉问题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个点,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按照概率来生成内容的,它对生成内容的质量好坏的判定,也存在技术上的挑战。

我们用大模型生成一些文献,因为没有真的去杂志上查找,所以很可能是不真实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人类的助手,我们人机协同共同来解决问题。

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来做一些工作,但是在一些专业领域的研究,都应该要做到以我为主,要充分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力、能动性和创造力。

营造学术诚信环境,让AI工具发挥正确作用

专家表示,除了技术手段外,规范AI工具在学术领域中的使用,还应该从完善评价体系、提升AI素养等多方面组合发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黄亚婷认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是要去优化改革我们的评价机制。AI会取代什么?会取代重复性的标准性的东西。那么我们的考核评价就应该更多地去看重我们高阶能力,能力本位的素养导向的过程性的评价。比如说你老师布置作业,你要布置的是一种不容易被AI取代的,是你要跟AI一起合作来完成的。

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提升师生AI素养

堵不如疏。专家看来,强化师生的AI素养也非常重要。不久前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专门提出,要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近两年,众多高校都把人工智能作为通识必修课,不断推动师生AI素养的提升。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处长郑春燕介绍,我们向全校的学生推出了人工智能ABC三个层次的课程,分别面对不同的专业基础和学科背景的学生。最希望的是学生通过善用机器,形成人机合作的一种最佳的工作模式。

在过程当中,怎么样通过建构学生的知识框架,激发创造力,希望每一位浙大老师自己的课堂上形成关于这个课堂使用AI的一些基本的规则,引导学生既知道机器能帮助自己做什么,同时知道机器是有它的短板和它的局限的。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高校学生的朋友圈和社交平台都收到过此类推送,比如“偷偷学AI发SCI”“一站式满足硕博生个性化需求”等等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广告。专家表示,除了学校之外,监管机构和平台经营者也应当警惕以“AI代写论文”等为噱头的恶意营销和欺诈活动,从严治理。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新闻

抢注DeepSeek商标被驳

专家:对恶意抢注是警示

最近一段时间,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以其开源、低成本、性价比高的特点爆火国内外,相关讨论热度不断攀升。人工智能火爆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打起了歪主意。国家知识产权局最近通报说,依法驳回了63件恶意抢注“DEEPSEEK”等相关商标的注册申请。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发布通告指出,个别企业和自然人以社会公众普遍知悉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名称“DEEPSEEK”或者相关图形,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个别代理机构涉嫌提供不法服务,具有明显“蹭热点”、谋取不当利益的意图。

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打击此类恶意申请行为,依法对第82848449号“DEEPSEEK”等63件商标注册申请予以驳回。从驳回名单来看,被驳回名称多为“DEEPSEEK”以及图形,申请最多的是深圳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申请了54个相关商标,为此次驳回名单中占比最多的企业。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河发谈道,很多人注册DeepSeek以后,不以实施为目的的非正常商标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应当给予驳回,这也是现在法律规定明确可以驳回的事项,都特别强调这个实施的情况。对于遏制蹭热点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制措施,对于傍名牌、蹭热点等乱象有重要警示或防范作用。

立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焱指出,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动驳回相关商标注册申请,首先是为了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只要不是权利人自己进行注册的商标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可以直接集中把这些所有的商标全部驳回,这样可以让真正的权利人节省时间和成本,防止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

近年来,部分企业和个人,针对社会热点、知名企业、知名商标、知名人物“蹭热点”“傍名牌”为目的注册商标、牟取不当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东京奥运会期间,奥运冠军“杨倩”“陈梦”“全红婵”等遭遇商标抢注,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据商标法相关规定,对上百件恶意抢注商标予以快速驳回,并曝光了申请人和代理机构名单。张焱指出,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此类商标注册申请,也是为了更好保护公众合法利益。这些抢注人,它们抢注商标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用,为了之后混淆公众。另外一种情况是囤积起来,再卖给别人。因此基本上断定,这些人抢注这些商标的目的都是恶意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可以直接驳回。

国家知识产权局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保持打击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高压态势,对恶意申请商标注册、意图牟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维护商标注册秩序,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