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年货——“门扣”
每年腊月,外公家的年味就开始弥漫。厨房里忙碌起来,大家做红薯粉丝、蒸糍粑、蒸甜酒、磨豆腐、杀年猪……
今年寒假,我到外公家,妈妈和大姨带着我们一起做桃环和“门扣”,我最擅长做“门扣”。
妈妈先把面粉倒在干净盆子里,打几个鸡蛋,放两三勺猪油,加入切好的葱花,再加适量煮开的生姜陈皮辣椒水,开始和面。面团揉筋道后,放在案板上,用刀分成几个小面团。
我和大姨、弟弟负责擀面皮。面皮要擀得比饺子皮薄些,这样“门扣”数量多,口感更酥脆。我和大姨努力擀着,手掌都红了。弟弟不太会,擀了一会儿就没做了。
妈妈负责切面皮。面皮切成平行四边形,大小均匀,中间开个小口。
大外婆、姨外婆和哥哥负责翻“门扣”。他们拿着面皮,将一角从中间小孔穿过去,一拉,一个“门扣”就做好了。
舅舅负责炸桃环和“门扣”。火不能太大,否则易焦;火太小,炸制时间就长。
我看着舅舅炸“门扣”,香味扑鼻,馋得我口水直流。第一锅“门扣”出锅,我赶紧尝了一个,香香脆脆,太好吃了。
五(4)班 杜瑜菲
指导老师 陈敏
难忘的北京之旅
寒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首都北京。在北京,我们还体验了许多北京的习俗,最难忘的是去天安门广场。
我们早早地来到天安门广场,远远望去,天安门城楼像位威武的将军,守护着这座城市。广场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等待升旗仪式。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升起,我心里涌起自豪感,跟着大家唱起国歌。嘹亮的国歌声在广场上久久回荡,大家为祖国的强大自豪。升旗仪式后,我们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
接着,我们去了王府井小吃街。糖葫芦、炸酱面、驴打滚……各种美食让我眼花缭乱。我最喜欢冰糖葫芦,酸酸甜甜,咬一口,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北京之旅,我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了祖国的伟大,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寒假。
二(6)班 赵奕欢
指导老师 王惠云
我到徽州过大年
1月20日,我们到达徽州的中国宣纸文化园。导游阿姨告诉我们,宣纸制作的主要材料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整个过程需要108道工序,三年才能制成。我看到两位师傅的“捞纸”过程,觉得一浸一捞很容易,也去体验了一下,才发现纸浆冰冷,“捞”时第一下用力要适中,第二下要从反方向入水,放纸要轻轻的,不然会影响宣纸质量。
接下来,我们在徽菜博物馆研究了徽菜的发展历史和特色。我和小伙伴们合作,煎了毛豆腐,蘸上酱,咬一口,真香。导游老师还发了40元银票,我用银票在“胡不欺市集”上买了晚饭和纪念品,真开心。
之后,我们走进徽州古城,学到了陶行知先生造的“gan”字(字典上找不到),看了一场趣味情景剧,登上了古城墙。在胡开文墨厂,我了解了制墨制砚工艺,还体验了给墨条描金,我亲手画的墨条现在还在家里藏着呢!
安徽真是个好地方,热情的蜀源村民、热闹的屯溪老街、清幽的水墨宏村都让我念念不忘。
二(6)班 庄其烨
指导老师 王惠云
走进鲁迅故里
鲁迅先生是我国有名的大文豪,学识渊博,关心青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寒假我们来到绍兴,主要目的就是拜访这位大文豪的故居。
在鲁迅故居,门口全是人,我们费了一番工夫才挤进去。我们参观了祠堂、卧室、书房、藏书室、浴室等,见到了许多没见过的老物件,如当时大户人家用的浴盆,还不到现在浴缸的一半大。
在出口处,因过道狭窄,十分拥堵。出来后,我们立即去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由寿镜吾先生创办的私塾。要想进去,先得经过一座“桥”,其实只是一块磨平的大石头,周围没栏杆,下面是一条河,但大家排队有序,没人掉下河去。
绍兴是黄酒产地。在鲁迅纪念馆,我和妈妈买了一根黄酒冰棍,有一点儿黄酒味,味道很不错。进馆后,空间很大,展厅展示的主要是与鲁迅有关的物品或事迹。
在鲁迅故里,我明白了文化就是力量,文化就是美景。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创造更多“美景”。
六(6)班 承铭晰
指导老师 陆雪梅
不一样的过年路
以前我们回西安过年都坐火车,今年寒假,爸爸突然宣布自驾回西安婆婆家过年,这可把我高兴坏了。
出发当天,微风和煦,阳光温暖。因临近年关,高速公路上自驾车爆满,我们直到晚上才进入河南省。天空下起雨,又是夜里,为了安全,爸爸决定休息一晚,第二天继续赶路。
第二天清晨,雨点未停,但不能阻挡我们回婆婆家的脚步。随着离西安距离缩短,老天像是知道我们激动的心情,雨也慢慢小了下来。
第二天傍晚,我们进入陕西省境内,因高速公路要穿过秦岭山脉,我们开启了钻山洞模式。没想到陕西境内下雪,路上车子拥堵,我们的车子被堵在临近出隧道口的位置。车子如蜗牛般驶出隧道时,外面的景色吸引了我们。鹅毛般的大雪打着旋飞舞,让人感觉北国风光、万里冰封。隧道两边如同两个季节,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秦岭山脉为南方挡住了多少严寒风雪。
第二天深夜,我们一家三口终于平安抵达婆婆家。我激动地和婆婆紧紧拥抱在一起。
六(6)班 单梓珩
指导老师 陆雪梅
幸福的馄饨
金蛇辞旧岁,红梅迎新春。快乐的寒假里,我不仅学会了包馄饨,还吃到了团圆馄饨。
假期里,我们齐聚外婆家,大家决定包团圆馄饨。奶奶摊皮、夹馅、卷皮、蘸水、捏边,一眨眼,一个漂亮的馄饨宝宝就出现了。我羡慕地凑上去说:“外婆,我也想学包馄饨。”外婆笑眯眯地说:“那太好了,你学会了外婆可以享福了。”
外婆拿出一张馄饨皮,放上适量的青菜肉馅:“小奕看好了,馅不能太多,否则它的‘衣服’会撑破。”我仔细看外婆示范,心中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张馄饨皮,笨拙地包起来,嘴里不停地说:“包住美味,包住健康,包住幸福。”大家听着哈哈大笑。我包好一个馄饨,一直盯着它看,尽管不如大人包得好,但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好的,心中很有成就感。
但我还满足不了爱吃甜的嘴巴,我央求外婆做点甜甜的馄饨。外婆笑了笑说:“当然可以,过年就要甜甜蜜蜜。有芝麻花生馅、红豆馅,喜欢吗?”我开心极了,陪着外婆包了起来,筛子里的馄饨排起了整齐的队伍,等着下锅。
馄饨烧好了,外婆为了让大家“幸福美满”,将各种馅料的馄饨一同下锅。这下我怎么吃到甜馄饨呀?我着急得都想赤脚到锅里寻找最爱吃的红豆馅馄饨了。好在外婆知道我的喜好,悄悄在馄饨上做了记号,给我盛来了特制的甜馄饨。我开心极了,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小小馄饨代表着长辈对我们的爱,我会永远记着这幸福的馄饨,做个孝顺的好孩子。
四(6)班 陈晴奕
指导老师 李永清
难忘的春节
今年的大年廿九,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妈妈准备了许多馅料,有肉馅、菜馅、三鲜馅。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饺子皮放在手心里,舀一勺馅料放在中间,把饺子皮对折,轻轻捏紧边缘,一个饺子就包好了。虽然我包的饺子没有妈妈包的漂亮,但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亲手包的团圆饺子。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饺子一边聊着一年的收获,气氛温馨。我碗里的饺子都快堆成小山了,原来是外婆不停地往我碗里夹饺子。我笑着说道:“谢谢外婆。”说完,我也给外婆夹了个饺子。望着这温馨的场面,大家都甜甜地笑了。
吃完饺子,我们就去拜访亲朋好友,向他们拜年。我们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挨家挨户地拜年。每到一家,我们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分享着彼此的快乐。
最让我期待的时刻,就是收到压岁钱的时候。每当我向长辈们拜年时,他们都会递给我一个红包。爸爸妈妈告诉我,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的祝福,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我会把压岁钱存起来,以后用来买学习用品,或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四(6)班 林宇萱
指导老师 李永清
徽菜毛豆腐
寒假徽州行,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从未体验的知识:宣纸的晒纸温度、毛豆腐的由来、陶行知的故事、徽墨的魅力、像一头牛的蜀源村……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在徽菜博物馆炸毛豆腐。
徽菜博物馆门口有一只巨大的碗,蓝色的花纹配着美食图案,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里,我们不光要了解徽菜知识,还要体验制作徽菜毛豆腐。炸毛豆腐的筷子是我们平常用的筷子的三倍长,我疑惑不解,立即提问。原来炸毛豆腐要不停地翻面,不然会炸煳,有时还会粘锅,严重时就直接炸坏了,不但不好看,还不好吃。有时候锅里的油沸腾时,毛豆腐会飞溅出来,会烫伤手指,因此,筷子必须长点。
我们每人拿了八块毛豆腐,打开锅子,里面的油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先让我的好朋友体验炸毛豆腐。他可能没听明白老师的讲解,一下子倒下去三块毛豆腐,锅里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巨响,甚至有的油从锅子里飞溅出来,差点就溅到脸上。他吓得魂飞魄散,倒退了两步。老师再次提醒:“毛豆腐不能直接倒下去,要一点点从边边角角滑下去,这样油才不会溅出来。”我立即上去帮忙翻面,可是要盛出来时,毛豆腐下面粘住了,经过“抢救”后才出锅。毛豆腐已经成了一摊“煳煳”,太丑了,但我的伙伴还是津津有味地吃掉了,毕竟自己的劳动成果最香。
四(6)班 鲁许诺
指导老师 李永清
江城品美食
江城武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中华大地的中部。它悠久的历史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吸引了无数旅客前来打卡。大年初一,我和家人也加入了这支探索的队伍。
随着高铁的鸣笛声,我们抵达了武汉。我们漫步在热闹的汉江路步行街,路旁一家家小吃店热闹无比,到处都是叫卖声,一阵阵美食的清香扑鼻而来,我置身于美食的海洋中欢快地走着。我尝试了热气腾腾的糯米包油条,那糯米与油条的完美结合,让我陶醉其中。夜幕降临,我们选择了路边的一家饭店,品尝了地道的湖北菜,那麻辣鲜香的口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天,爸爸带领我们来到了户部巷,这里才真正是武汉小吃的天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在一家小吃店点了热干面、三鲜豆皮、蛋酒等各种味道的小吃,裹着浓郁酱汁的面条搭配上热腾腾的蛋酒,再来口糯糯鲜香的三鲜豆皮,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品味好美食,我们来到长江大桥,走在这宽阔的大桥上,江风轻轻拂面,远眺长江,波涛汹涌,心中涌起一股豪情。爸爸跟我讲述着武汉人对长江大桥的深厚感情,它滋养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哺育了敢为人先的武汉人。
五(4)班 张溪洋
指导老师 陈敏
我与楼道有个约定
新年的脚步近了,小区楼道里也满是过年的气息,倒贴的福字和大红的春联,加上邻里间的欢声笑语,让这个新年格外温暖。
我发现楼道里多了些“不速之客”——一袋袋鼓鼓囊囊的垃圾,它们安静地站在楼梯上,待在拐角处,与喜庆的氛围格格不入。我仔细一看,袋子里装的大多是过年时产生的垃圾,有零食包装袋,有厨余垃圾,还有放完烟花后的空壳。
我知道大家过年都忙得晕头转向,才会把垃圾暂时搁置在楼道里。但这不仅影响了楼道的整洁,还影响了人们过年的心情。我默默做了个决定:每天下楼的时候,顺手把楼道里的垃圾袋扔到垃圾桶里。
一个新年,每天清晨下楼时,我只要看到垃圾袋,就小心翼翼地拎起来,哼着《劳动最光荣》的小曲儿,把它们送到楼下的垃圾安乐窝。虽然有些垃圾袋又大又沉,我要费好大的劲才提得动,但一想到能让楼道变得干净整洁,让大家更有幸福感,我就充满了力量。
有一天,邻居王奶奶看到我在扔垃圾,笑着说:“这孩子,真懂事!原来都是你做的好事。”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王奶奶,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在心里和楼道约定:每天看见垃圾就自觉地带下楼,为楼道、为自己、为邻里。
四(6)班 徐天泽
指导老师 李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