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名医名院

孩子学习困难?可能是情绪“感冒”

“孩子最近情绪波动大,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晚上还总睡不好!”“我家孩子也是,整天焦虑不安,成绩一落千丈,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帮他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孩子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家庭的高期望,身处的竞争环境也让他们压力倍增。在这种环境下,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通讯员 张明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儿童情绪障碍应及时干预

南京市中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王爱华介绍,中医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一理念在儿童情绪障碍的防治中尤为重要。儿童情绪障碍不及时干预,这些看似轻微的情绪问题可能逐渐累积,最终发展为神经精神疾患等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医凭借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多样化的治疗手段,为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学习困难患儿带来希望。

儿童情绪障碍与哪些因素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绪障碍通常与体质和情志内伤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强调“身心一体”,认为体质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与心理状态、情绪和行为紧密相连。不同的体质类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障碍。

中医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以下是中医常见的体质类型及其对应的情绪特征:

平和质:随和开朗。

气虚质: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

阳虚质:多沉静、内向。

阴虚质: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痰湿质: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

湿热质:多急躁易怒。

血瘀质:心情易烦,急躁健忘。

气郁质: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

特禀质:情绪不稳定,因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

此外,从西医方面看,一方面是激素分泌,如甲状腺功能异常、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激素波动可能引发情绪问题。另一方面是神经化学失衡,大脑中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异常可能与情绪障碍有关。此外,脑结构与功能异常,比如某些脑区(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情绪调节;还有童年创伤,如虐待、忽视、失去亲人等早期创伤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生活压力也不可忽视,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可能诱发情绪障碍。

儿童情绪障碍有哪些表现

儿童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症。其中,儿童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抑郁。

学龄前期儿童主要表现为食欲和睡眠的减少,兴趣降低,退缩,哭泣等;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思维能力的下降、自责、对学校活动的兴趣降低、睡眠减少等。这阶段患儿开始出现易激惹和破坏行为;青春前期儿童与同学龄期儿童相比,抑郁症状和冲动、破坏性行为明显增多。

有情绪障碍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情绪障碍与睡眠障碍常相继出现,这类儿童还常伴随注意力下降、学习困难、食欲减退、发育缓慢、汗出异常等,还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矮小症等疾病。这些症状相互交织,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治疗儿童情绪障碍,中医有妙招

古方、经方内服,如治疗抑郁障碍,可选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焦虑障碍,可选柴胡桂枝汤、甘麦大枣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治疗睡眠障碍,可选乌梅汤和酸枣仁汤等。还有研究者通过临床运用发现通过抑肝散加味能有效治疗各种情志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情绪不稳、失眠、肠易激综合征。

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借助药物的渗透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改善情绪障碍以及睡眠障碍等引起的相关问题。南京市中医院儿科自制的脐疗散,可理气和胃治疗情绪障碍伴随的食欲不佳、大便不调等消化道症状;止汗散可治疗情绪障碍伴随的多汗。

还有捏脊疗法、刺四缝。捏脊疗法是通过捏脊等手法作用于背部督脉、膀胱经,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四缝穴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故点刺四缝穴具有泻心平肝、理脾和胃之功。有研究表明采用捏脊疗法配合针四缝治疗儿童情绪障碍,对症状改善、病情控制有显著疗效。

饮食起居有讲究

规律作息,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固定时间入睡,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减少咖啡、糖分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等摄入,有助于补精益气,使形与神俱。

适度运动。劳逸结合,才能神清气爽。春暖花开的季节,多出去走走,多接触阳光和自然,适当运动以助阳气生发。每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至少2~3次。

社交支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避免孤立自己。加入支持小组或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获得理解和鼓励。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阅读、绘画、音乐等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