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2025全国两会

江苏医生讲述“动心”故事冲上热搜

现代快报揭秘首场代表通道上这一“江苏亮点”背后的故事

张俊杰代表

刘宝林(右)和老伴金冬珍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走上通道。作为一名心血管病医生,张俊杰现场讲述了在治病救人和履职过程中的两个“动心”故事,让众多网友深受感动,很快冲上热搜。

其中,持续10年为心血管病人刘老先生“动真心”的故事,令人动容。现代快报记者第一时间找到故事主人公——92岁的刘宝林老人,揭秘“故事背后的故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 徐苏宁 卢河燕 刘伟娟史童歌 刘峻/文 刘畅/摄

现场

讲述治病救人和履职过程中的两个“动心”故事

“我们的日常工作繁重而辛苦,却伴随着一份特殊的体会,那就是‘动心’。”张俊杰说,有一种“动心”来自心血管病手术中的“动真心”。

“2015年6月份,我接诊了从外院转来的82岁危重心肌梗死患者刘老先生,当时他心脏的三根血管两根完全堵死,仅存的一根90%狭窄,命悬一线。”张俊杰带领团队经过两次微创介入手术历时5小时成功开通三根病变血管,术后3天刘老康复出院。6年后,刘老因严重的心力衰竭再次找到张俊杰,原因竟是他的“心门”坏了,二尖瓣出现重度反流,88岁的刘老不仅无法耐受外科开胸、心脏停跳的换瓣手术,更不幸的是当时刘老需要置换的瓣膜被国外垄断。张俊杰毅然决定使用团队参与研发的国产二尖瓣夹子,用微创介入成功为刘老修复瓣膜。

“今年刘老92岁,晚年生活幸福。”张俊杰说,每年自己要带领团队在全国开展300多台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刘老的故事仅是日常工作的缩影,这也是基层医务工作者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重大理念的具体体现。

“另外一种‘动心’就是一名医生面对每位患者时涌动的良心和人大代表的初心。”张俊杰讲述了2024年两会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医学影像“云胶片”应用的建议》照进现实的故事。

“我们在医院工作,每天都看到很多外地患者拎着一大袋子沉甸甸的胶片东奔西走,满脸焦急疲惫,那是他们在其他医院就诊得到的影像报告,想给就诊医生更多信息,当然也想少花点钱少些等待时间。患者们长途奔波、小心翼翼携带这些胶片很辛苦很麻烦,但是提供的信息量却非常有限,针对这一难点痛点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张俊杰提交的“云胶片”应用建议得到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据张俊杰介绍,当年5月,江苏率先建成全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接入。接诊医生在平台上动动鼠标就能随时随地查看异地患者的影像报告,患者也不再需要带着胶片到处跑,这个平台启用后江苏省预计全年可为患者减少重复检查费用约20亿元。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七部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随着制度、技术等各方面支持的不断完善,相信很快将实现全国的通用互认,异地患者就诊也会更加省心省钱。

“这些‘动心’感受让我很自豪,作为一名心血管病医生,将心脏手术中的‘搭桥’和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融合起来。”张俊杰最后动情地说,这份“动心”和初心将激励他在医疗技术上不断突破,追求卓越;同时把人民的急难愁盼梳理成一份份针对性强、惠及面广的意见建议,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追访

张俊杰:代表要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去努力

“激动澎湃!”3月5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在张俊杰走下通道的第一时间采访了他。谈及“为什么讲述这两个故事”,张俊杰表示,“我想这也是体现代表源自于人民,代表要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去努力,不光是治病救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碰到了老百姓的难点痛点,作为代表有责任去履职尽责、去梳理出一份份针对性强、惠及面广的建议,来帮助老百姓解决这些难点痛点,守护人民的健康。”

当下人工智能非常火,面对AI是否会取代医生的提问,张俊杰表示,人工智能短时间内取代不了医生,但是某些特定的专业可以辅助医生。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源于高水平医生的临床经验,但是医学在不断发展,很多原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已经可以完成。他提到了“代表通道”上讲的第一个故事:当时88岁的患者刘老接受心脏不停跳手术,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医疗技术、医疗装备、临床研究的发展,今天已经可用新技术和中国人原创的装备成功救治。“所以我想人工智能的辅助,需要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来掌握来引领,最终为我们所用。”张俊杰说。

对于大家关心的国产医疗器械这两年水平怎么样的问题,他表示,国产医疗器械特别是在心血管医疗器械方面,有些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

揭秘

“动心”故事主人公:

手术成功,一家人都激动得哭了

当天上午,“动真心”故事的主人公刘宝林老人和老伴金冬珍在央视直播中看到了张俊杰。“他讲的就是我们的故事,他从死亡线上把我救了回来,真的很感谢张主任。”说话间,老两口的眼睛湿润了。

见记者上门,刘老搬凳子、倒茶,动作虽慢,但干净利索。老人双颊红润,很难想象这位92岁的老人曾经历两次心脏大手术。

“我们很感激张主任,他对我们有救命之恩。10年前他还是主任,现在是副院长,没想到还是人大代表。”“张主任人非常好,特别有耐心……”说起张俊杰,老两口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中流露出感激之情。

金冬珍与老伴都是南京普通工人退休,老伴曾是天福布店员工,她在南京分析仪器厂工作。她说,老伴现在一觉能睡五六个小时,每天还忙活烧饭烧菜。“他比我还大7岁,90多岁,反过来照顾我了。”

金冬珍回忆说,10年前老伴心肌梗死病危,心衰四级,加上年龄偏大手术风险高,好几家医院的专家都说“下不了手术台”,他们怀着一线希望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张俊杰的一番话让他们重燃希望。“我问张主任,像我家老头子这种情况有没有成功的,他说:‘有,我会尽我最大努力’。”金冬珍回忆说,最终手术成功,一家人都激动得哭了。

手术后,张俊杰给老人家递上自己的名片,并嘱咐“有什么不好,随时给我打电话”。这张名片,刘宝林和老伴一直珍藏到现在。

之后一有头疼脑热,老两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俊杰。虽然工作繁忙,但张俊杰从不嫌麻烦,耐心解答、推荐医生、贴心叮嘱,老两口心里暖暖的。他们还常向家人、朋友、邻里推荐:“这么好的一个医生,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样他才能救更多的人。”

2021年,88岁高龄的刘宝林因严重心衰再次住院。老人无法耐受外科开胸、心脏停跳的换瓣手术,更不幸的是,需要更换的瓣膜当时被国外垄断。张俊杰毅然决定使用国产二尖瓣夹子,并用微创介入成功为老人修复瓣膜。

“当时张主任问我们‘愿不愿意’,我说‘愿意’,他又问‘为什么这么相信我’,我说‘没有什么理由,我就是相信你’。”金冬珍说,最后手术的确很成功,如今老头子身体好得很。“他的救命之恩,我们永远记在心里。”刘宝林说。

为了感谢张俊杰,老两口想方设法给他送东西,都被婉拒。最终,他们定制了一面比人还高的锦旗,上面写着“为国争光,为民保命”八个大字。语言朴实,但代表了老两口的心情,这也是“救命之恩”的最佳阐释。

每年,张俊杰带领团队在全国开展300多台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刘宝林的故事只是他日常工作的缩影,也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初心和坚守。

延伸

“云胶片”检查互认将在全国推广

张俊杰代表于2024年两会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云胶片”检查结果全国互认的建议已经照进现实。目前,江苏已建成全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全国范围的“云胶片”检查结果互认也有了时间表。

现代快报记者获悉,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在全国率先启用后,影像报告,手机就能轻松查;跨院就诊,不再重复做检查。

截至3月5日,全省共有2102家医疗机构接入云影像平台,公立1966家(其中三级194家、二级154家、基层1618家)、民营136家(其中三级25家、二级35家、基层76家)。平台存储影像报告约1.5亿份,影像存储量约21PB,影像医生端调阅累计2360万次,居民查阅1160万次。

影像资料上“云”,不仅仅是省事省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主任唐凯介绍,海量影像数据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它不仅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还能利用大数据流行病学研究,找出某些疾病的发病规律;还可以进行AI辅助诊断,提高疾病诊断的精准率和大规模疾病筛查的效率。据悉,基于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全省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肺结核AI辅助阅片系统,试点开展肺结核筛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