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大江苏

每年义务送戏下乡120场

涟水县淮剧团入选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子璇)从一个濒临解散的县级小剧团到两次进京、四赴上海、连年进省会演出,从团员靠摆地摊、兼职司仪贴补收入,到如今拥有国家一二级演员13人,淮安市涟水县淮剧团以雷锋精神为指引,扎根乡村沃土、坚守农村一线,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创排精品。近日,涟水县淮剧团入选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

涟水县淮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一个基层国有文艺院团,现有成员38人,其中一级演员3人、二级演员10人。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位于淮安市涟水县大剧院的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正带着演员们彩排练习。

“每次彩排,演员们个个铆足劲,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过细,力求达到完美状态。”翟永军告诉记者,支部书记张献忠,每天坚守排练场,脚都练肿了;白玉兰奖获得者许晴为了保护嗓子,缓解多年沉积的伤痛,随身带着药品。他们为淮剧舞台带来一部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鲜活乡土气息的剧目,累计获30余项省级大奖。

涟水县淮剧团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送戏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每年演出120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仅2023年,他们的演出服务人次就达7万余人,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农村演出。

从2013年开始,淮剧团成功打造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生动抒写了大学生村官、留守村干部、扶贫村干部三大主人公,全方位全景式展示新时代的精神气象。2021年起,又推出“党员三部曲”中的《哎呦,我的憨哥哥》《村里有个管得宽》,着重反映基层党员“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质朴情怀。同时,剧团的《一只口罩》《芝麻官钻笆斗》等经典小戏,以基层干部面对人情与党性的考验时,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充分展示党员干部的高尚品质和党的建设丰硕成果,演绎了普通党员平凡而伟大的时代风采。

涟水县淮剧团用数十载的坚守生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唱响时代故事、服务一方百姓,剧团先后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文旅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淮剧艺术“涟水现象”被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专题推介,淮剧团以新担当新作为抒写了新时代“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