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2025全国两会

挑大梁,怎么干?江苏四位厅长话实招

徐光辉代表 曹伟 摄

王斌代表 曹伟 摄

张国梁代表 曹伟 摄

王学锋代表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经济大省何以挑大梁,如何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化为前进的动力?连日来,江苏多位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将以切实行动抓好当前,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 徐红艳 徐苏宁 卢河燕 赵丹丹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 无缝对接

2024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综合评分较上年提高7.61分。这背后,江苏付出了哪些努力?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江苏又发挥了哪些作用?3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会议对中外媒体开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针对记者们关心的这些问题,结合江苏科技创新的实践做法作出了回答。

“2024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3%,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0.7%。”徐光辉表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进步新成效的体现。

他介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体路径就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融合基础,以‘1650’产业体系建设为融合主线,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融合途径,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为融合关键。”徐光辉围绕“融合”这一关键词进行了分享。

去年,江苏省政府新设规模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实体化运行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个基础科学中心,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高标准推进苏州实验室建设,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居全国省份第一,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筹建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这些平台载体的建设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希望根植‘从0到1’的原创力、策源力。”徐光辉说。

“1650”产业体系是指江苏省在“十四五”时期重点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都是“1650”产业体系重要领域。

徐光辉介绍,去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14.1%、全球4%,其中光伏、动力电池分别约占全球的30%、1/4;全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14个,占全国近1/6。从2021年开始,江苏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累计投入40.5亿元,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在研发投入方面,江苏全省87%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89%的专利授权由企业创造,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此外,江苏还构建各类国家级平台与省内龙头(链主)企业“1+1+X”联合联动机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92.2%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板上市公司、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社厅厅长王斌:

多措并举促进充分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党组书记王斌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了审议发言。

王斌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了202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

“就业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王斌表示,2024年,江苏实现了就业增长,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3万人,外省来苏农民工总量达840万人、其中脱贫人口117.5万人,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本地居民就业,还为全国就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斌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多措并举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其中,将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资金,强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招工用工服务保障,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据悉,春节以来,江苏各级人社部门联动开展春风行动,已“家家到”上门服务对接了8000户重点企业,有41%提出技能培训需求,将针对性组织提供项目制、订单式、定岗式等培训。

二是聚焦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2025年,要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重点是三类群体:农民技能培训全覆盖,计划用5年时间,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在岗农民工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大学生强技行动,建好用好“江苏工匠课堂”线上平台,全年培训高校毕业生10万人次;整合力量为新赛道培训技能人才,计划整合全省119所技工院校资源,探索设立高级技师学院,省市共建一批特色化的产业学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聚焦劳动者就业需求,打造就业服务新模式。江苏是人口大省、就业大省,每年有120万人以上新增就业。要发挥江苏就业数字化转型先发优势,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供优质多元就业服务。一是“不打烊”服务,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夜间就业培训服务频次,真正以夜市“烟火气”为就业聚人气。二是“零距离”服务,建好用好“就在江苏”线上平台,推广直播带岗、入企探岗、远程面试,探索开发“AI职业指导师”“AI创业规划师”,降低企业招工成本,帮助更多劳动者不出家门求职应聘,有效改善就业供求两端的服务体验和对接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国梁:

更大力度厚植 “美丽江苏”绿色本底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张国梁围绕自然资源工作情况进行了审议发言。张国梁介绍了过去一年自然资源部门的“成绩单”。2024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19条”政策措施,率先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改革;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耕地总量实现稳中有增;编制完成1.1万个村庄规划;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山水工程”江苏项目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8万亩,互花米草治理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张国梁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总书记赋予江苏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光荣使命,立足自然资源部门职能职责,继续扭住“争当服务保障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目标,坚持干字当头、紧抓快干、真抓实干,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贡献自然资源力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六个“更大力度”。

一是更大力度强化用地用海用林保障,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深入开展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护航行动,建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清单管理、全程跟踪、常态调度机制,开展“我到项目现场送服务”活动,确保实现各级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应保快保”。

二是更大力度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切实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占补平衡管理,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编制实施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扎实开展沿海未利用盐碱地综合利用。

三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传导实施,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管控、保障作用。率先启动规划实施体检评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实施,引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配合国家编制实施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省际、省内多层次跨区域规划协同机制。

四是更大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持续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新存量时代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推动土地混合利用复合开发和用途合理转换。

五是更大力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厚植“美丽江苏”绿色本底。聚焦长江、太湖、大运河、海岸带等重点区域流域,统筹推进国家和江苏山水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河湖、湿地、海洋、矿山等生态修复。

六是更大力度办好民生实事,彰显“自然为民”良好形象。以全国首本不动产权证书在江苏徐州颁发十周年为契机,全面深化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持续做好“交房(地)即发证”“带押过户”等便民惠企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建厅厅长王学锋:

打出“组合拳” 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

如何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2025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主委王学锋建议,打出一套“组合拳”,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如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

如何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去”,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同时有效提升行业头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王学锋建议,首先完善信息发布平台。更好发挥商务部“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丰富线上平台服务内涵,按国别绘制好产业地图,提供投资“白名单”和工程项目信息,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为企业提供精准实用的信息服务。同时,建立企业之间、企业与专家之间的线上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对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训,解读海外投资政策和市场趋势,避免“踩坑”“走弯路”。建立实体服务平台。借鉴芬兰、德国等国家经验,整合现有海外经贸代表机构,在海外建立实体化服务驿站,作为民营企业出海的第一个落脚点,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对接、法律纠纷等实际问题。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也很重要,这样可以推动企业由单打独斗转为抱团取暖,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王学锋建议,一是国企民企抱团出海。将国有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与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是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出海。以我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112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为载体,引导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组团出海,形成集聚效应,并积极融入当地产业经济,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实现供应链本土化改造。三是“制造—建造—园区”抱团出海。例如,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或有海外园区建设项目,可携手建筑企业协同出海,为其提供项目建设机会。

同时,王学锋认为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强化金融支持,建议设立民营企业国际化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和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海外项目融资成本;鼓励银行开发与民营企业相匹配的跨境融资产品。其次,优化政策导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营造国企与民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资金、项目获取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待遇。“进一步优化出海审批服务,适度放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简化审批流程。也可以建立海外商会或行业协会,引导出海企业跳出惯性思维,通过差异化定位、本地化运营和生态协作,促进良性竞争。”王学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