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大江苏/国际

三代禾下追梦,把论文写在稻田里

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良种繁育团队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

育种田水稻成熟后收获 武进水稻研究所供图

近日,中宣部宣教局公示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拟命名名单。其中,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良种繁育团队榜上有名。六十多年来,武进水稻研究所良种繁育团队,三代育种人接续奋斗。从老一代育种人解决“吃得饱”的难题到第二代育种人跨越“吃得好”的门槛,再到新生代育种人攻克“吃得更营养均衡”的堡垒,他们始终矢志不渝禾下追梦,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水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品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智慧与汗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云龙

3月3日,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水稻种子第一天对外销售,吸引了前黄、雪堰、宜兴、句容等地农户前来咨询、购买。徐小毛在前黄镇寨桥村种了4亩1分田,这次特意骑车半小时多过来购买“沪软玉1号”稻种。“我每年过来买稻种,这个烧出来的米饭又香又软。”徐小毛说,“花上240元购买一袋稻种,40公斤种子正好能种满自家的田地,产量在5000斤左右,每斤能卖六七块,自家吃不完的就拿去卖,销量很好。”

当天下午,常州天宁区武城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南,带着一面锦旗来到武进水稻研究所:“感谢研究所这么多年为我们提供种子和服务。”陈南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前不久,武城村开办的农业合作社所生产的稻米入选了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与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发布的“2024年优质稻米典型案例”。“从2020年开始,我们村积极引进武进水稻研究所的优质粳稻品种‘武香粳6622’。种植过程中,在武进水稻研究所种植专家的指导下,武城村全面推行硬盘育秧技术、侧深施肥技术,使稻米产量稳步增长,更确保了品质的稳定可靠。”

武进水稻研究所所长徐玉峰接过锦旗,他表示:“今年我们将在栽培等方面继续做好服务,并帮助武城村对优质稻米品牌进行推广。”

在武进水稻研究所的种子仓库里,所长徐玉峰向记者介绍该所培育的一些水稻品种:“沪软玉1号的出米率在65%左右,亩产能达到1200斤;武科粳7375是常州、上海等多个城市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之一。”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武进的水稻种源产业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立了武进县种子站,繁育良种。2009年,原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整合成立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六七十年来,这支良种繁育创新团队先后培育出近百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据介绍,良种繁育创新团队分为三个育种课题组,最早由育种专家羌涵孚、钮中一、江祺祥领衔。通过三位老专家“传帮带”,他们的“徒弟”宋学堂、朱邦辉、刘古春在十年前从老师手上接过接力棒,成为课题负责人,80后、90后硕博研究生、新生代育种人,也在团队中迅速成长。截至目前,“武”字头水稻品种超90个,累计推广种植4.3亿多亩次,增产稻谷130多亿公斤,为种植户增加经济效益22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