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2025年苏州马拉松比赛的赛道上出现了令人暖心一幕。作为赛事志愿者,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3级医学检验技术3+2班的学生潘博涵成功救助了一名出现严重虚脱症状的参赛选手。
上午10时许,参赛者王先生在比赛后程突然出现了强烈的“撞墙”反应。“撞墙”是指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耗尽身体储备能量后,体力急剧下降的现象。因为往往在选手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来,所以被称为运动员的“隐形对手”,具体表现为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四肢无力,若得不到及时救助,极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当时的王先生正处在赛段的39公里处,所有选手都在为最后的冲刺拼尽全力,没有人注意到他踉跄的脚步。就在这关键时刻,正在执行赛道巡查任务的潘博涵同学敏锐地发现了王先生的异常,迅速上前查看。
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潘博涵初步判定王先生是由于电解质紊乱引发的低血糖休克。他立即采取科学急救措施:搀扶王先生保持步态,并帮助他调整呼吸节奏。此时,他们距离补给站还很远,潘博涵迅速向过往路人寻求支援。在一对热心情侣的协助下,王先生顺利地补充到了电解质饮品。但此时王先生的心率仍居高不下,潘博涵又果断帮助他平躺,并抬高其双腿降低心率。
然而,危险并没有这么快解除。潘博涵察觉到王先生身体开始发抖,体温逐渐降低,随时有失温的危险。他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志愿者外套,披在王先生身上,为他保暖。王先生事后回忆道:“当时我浑身湿冷,意识有些模糊,但我知道自己跑了30多公里,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一定散发着异味。可潘同学完全没有嫌弃,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心。”在整个救助过程中,潘博涵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细心,以简单的指令引导王先生配合救治。
在持续50分钟的救助过程中,潘博涵始终陪伴在王先生身边,密切关注他的身体状况。直到王先生的身体情况趋于稳定后,潘博涵才悄然返回岗位,继续执行志愿服务。他的细心、冷静和专业不仅成功挽救了一名参赛者的生命,也赢得了现场所有人的敬佩。
作为赛事医疗志愿者,潘博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苏州马拉松“安全、温暖、专业”的办赛理念。作为一名医学生,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敬人敬业,至精至诚”的学院精神。潘博涵的暖心举动,展现了医学生在危急时刻应有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感,彰显了青年一代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为社会传递了温暖与力量。
王筠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