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社评

华莱士不能“自罚三杯”

今年2月以来,新京报记者随机在河南郑州、安徽合肥的华莱士两家门店进行卧底暗访,发现存在频繁修改“效期标签”(保质有效期),使用过期食材制作餐食的情况。在郑州的另一家华莱士门店,店长自称包括她在内,全员的健康证都是找中介办的假证。(据3月18日新京报)

据报道,华莱士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安检查中经常被点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华莱士相关的投诉达9689条,其中不乏“鸡腿变质”“吃出生肉”等内容。

作为一家在国内拥有众多门店的知名连锁餐饮品牌,本应肩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成为行业的标杆。然而,其现实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而食品安全则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此次事件发生后,华莱士的品牌形象已经受到严重损害,许多消费者表示今后会对其敬而远之。这警示着企业,唯有坚守食品安全底线,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此次危机,华莱士官方迅速做出回应,承认问题并关闭涉事门店,同时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卫生自检和抽查。这自然是应有的态度,也是企业应对危机的必要举动。然而,“自罚三杯”是不够的。华莱士需要从根本上反思其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确保每一家门店都能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

企业的内部监管要给力,不能流于形式。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外部监管。有关部门当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监管,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同时,对于发现的问题要严肃处理,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辽宁 关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