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安11岁女孩张小洋演唱的《小阳河》在朋友圈刷屏,更让网友感动的是,这首歌的歌词是她的爷爷张华东花了半年时间,从自己写的15万字的革命史中凝练出来的,而演奏歌曲的正是张华东的孙子。网友热评:画面太和谐了,祖传DNA动了!
张海峰 李子璇
3月26日,现代快报记者跟着张华东,来到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红旗村,这是他的老家。刚进村里,记者远远地看到,一堵两米高的石墙在烈日下静默伫立。石墙上镌刻的“花庄交通站”,像一把穿越时光的钥匙,开启了张华东老人记忆深处的红色往事。这是他自费镌刻的革命先辈们抗战故事,也是后代人学习先辈精神之宝藏。
这里有一条小沟约300米长。当地人不称它叫沟,而称为小阳河,并沿袭至今,不过现在部分被填了。张华东一路指着小阳河的旧址,“这里曾叫花庄村,地下交通站的遗址就在这,当时的交通站站长名叫张涛亭,我是他的第三代孙子。”
血液里流淌着的红色基因,让张华东走遍多位老同志家中,翻阅史实,十余年记录整理形成15万字的《沉睡百年,重现史实》一书,以期能对淮阴县北方的革命史予以有益补充。不会使用电脑,他就拿着手机在小屏幕上一笔一画地写字,有时灵感来了,他就立马拿出纸笔,赶紧记下来。
“我年纪大,只能用这种笨方法,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这些红色历史传播出去。”张华东提出想法的时候,家里人觉得很难实现,他就一个人埋头苦干,学习歌词应有的平仄,改了无数稿,最终形成了这篇歌词。
歌词里唱道:伯雄亭下号角吹,涛涛淮河润小阳……小阳河畔故事多,重温淮北永不忘。祖孙三代用跨越时空的合鸣,为沉寂的红色遗址注入鲜活生机。
孙女张小洋是四年级的学生,擅长声乐,听说爷爷写了一首歌,便主动要学习,完成爷爷的心愿。张华东拉着孙女的手,和他讲解着小阳河曾经的故事,孙女也用歌声将故事传到更远的地方。
如今的红旗村,石墙下常有三五少年驻足,张华东还张贴了一块展板,将歌词和旋律张贴上去。他想让孩子们铭记历史,也想让曾经的花庄故事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