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惠民殡葬 清朗清明

无锡市殡葬服务中心探索引入“殡葬社工”

从容有爱,让家属好好送亲人最后一程

殡葬社工服务内容的宣传展板

无锡市殡葬服务中心守灵中心

布置温馨的守灵厅

亲人突然离世,各类手续如何办理,丧葬礼俗怎么安排,悲伤情绪走不出来怎么办?去年9月起,无锡市殡葬服务中心创新推出“殡葬社工”服务,聘请两名专业社工,以陪伴与专业为出发点,为逝者家属提供哀伤抚慰、政策宣导、治丧指导、暖心陪伴、心理疏导等全程陪伴式殡葬服务,让逝者家属能从容送好亲人“最后一程”,也能慢慢学会面对死亡和失去。

“殡葬社工”工作进展如何,是否有家属接受其服务,反馈如何?临近清明,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这两名殡葬社工:杨雨虹和王茜。据了解,两人均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分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在癌症晚期病人的病房、无锡市殡葬服务中心守灵区域、告别大厅、火化现场等各个场所,他们都在努力地工作着——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敏 文/摄

现状 “主动找上门的很少,但其实他们很需要”

在无锡市殡葬服务中心守灵中心门口,有殡葬社工服务内容的宣传展板和联系方式。但当记者电话过去时,社工杨雨虹甚至有些意外:“主动打电话找我们的家属非常少,可能还是不了解、不知道吧。我自己也经历过家人逝世,而且在这大半年的客户服务中,我发现其实家属们是很需要的,不管是功能性的治丧指导,还是温暖的陪伴式服务。”

杨雨虹回忆,在一位癌症老人的病房里,就在他妹妹转身倒水时,老人突然走了,妹妹情绪崩溃大哭,自责自己不该那个时候去倒水而没看护好哥哥,整个一层楼都能听到哭声。

“我以社工身份陪在妹妹身边用语言安抚她,感受到她哀伤悲痛的情绪,我耐心开导她‘哥哥的走跟你倒水没有关系,哥哥癌症晚期,能平静地走不遭罪反而是福德’。”杨雨虹说。

“其实逝者家属常常无从求助,很多情绪和压力都积在心里。”王茜直言,前不久,同样是在癌症病人的病房里,她看到一个青年在面对母亲离世时的完全呆滞。她上前耐心安抚,后来才得知青年的父亲早已离世,母亲的离去让他觉得自己成了孤儿。“这个青年经常联系我,有时是咨询人去世后相关手续的办理,有时也有生活上、情绪上的倾诉和求助。”

杨雨虹表示,国内“殡葬社工”仍属于新兴小众职业,不仅需要哀伤辅导、危机干预等过硬的社工知识,也需要对殡葬文化、殡葬政策有足够的了解,“除了情绪疏导,我们还可以给家属提供治丧全流程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家属回忆逝者生前点滴,为其免费定制纪念册、生肖玩偶、照片墙等‘爱的礼物’,让家属在缅怀逝者时能够找到情感的寄托”。

探索 用“专业服务+有爱陪伴”,架起生命的“最后桥梁”

为什么探索引入“殡葬社工”?无锡市殡葬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社会殡葬“一条龙”出于逐利存在不少乱象,引入专业社工,就是希望他们以第三方身份,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引导服务对象理性治丧;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服务+有爱陪伴,为逝者家属提供全流程陪伴式的治丧指导和温情服务,架起生命的“最后桥梁”,从而进一步凸显公益属性,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

临近清明,无锡市殡葬服务中心向祭扫市民进行殡葬社工相关服务宣传。“殡葬社工”还是第一次听说!市民黄女士表示,村里办丧事都是“一条龙”的人,他们年纪都比较大,推的全是传统那一套,如果能有殡葬社工这样有文化的专业人士免费提供指导,确实挺好的。另一名年轻人则表示,让逝者安息,让活着的人找到情感寄托,情绪疏导很重要。

作为专业社工,杨雨虹接触殡葬行业已有大半年时间。她也有自己的感受,虽然社会对殡葬社工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但部分人仍然对殡葬行业存在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殡葬行业的发展。同时,殡葬从业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特殊,且长期接触丧亲家属负面情绪,“如果可以,我们将会给他们定期做情绪疏导和小组活动,殡葬职工情绪稳定才能给治丧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杨雨虹的微信签名是“向死而生”。她直言,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死亡的认知也在转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死亡这件冰冷的事情变得温暖,让送亲友‘最后一程’变得从容,让大众懂得向死而生,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