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名医名院

春天来了,别让皮肤“闹情绪”

春回大地,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光。然而,当沉醉于美景时,你们可曾注意到皮肤正在发出“求救信号”?春季看似温和的阳光实则暗藏“杀机”,忽冷忽热的天气让皮肤“措手不及”,飞扬的花粉柳絮更是在肌肤表面“大闹天宫”。这些外界刺激轻则让皮肤“闹点小情绪”,出现干燥脱屑;重则可能导致红肿过敏。春天皮肤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孙彩虹给大家带来护肤“小贴士”。

通讯员 葛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峻

春日肌肤的“隐形敌人”紫外线强度悄然升级

许多人误以为只有盛夏才需防晒,实则清明前后紫外线强度已达冬季的2~3倍。地球工程学报研究显示,4月UVB辐射量较去年12月增加187%,且因臭氧层季节性变薄,紫外线穿透力更强。更棘手的是,春季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UVA)占比升高,这种“隐形杀手”能穿透玻璃直达真皮层,加速皮肤光老化。因此,外出踏青要做好防晒。

温差湿度变化引发皮肤脆弱缺水

清明时节“一日历四季”的温差变化,迫使皮肤毛细血管不断进行“扩张-收缩”的极限运动。研究表明,温度每变化10℃,皮肤屏障功能就会暂时降低,导致水分加速流失,敏感概率增加3倍。

特别是从温暖的户外进入空调环境时,这种“温度休克”最易引发刺痒。春季相对湿度常低于40%,加上风速3~5m/s的春风,皮肤经皮水分流失率(TEWL)可达冬季的1.8倍。因此,春季皮肤及时补水保湿才能养护好我们肌肤的底子,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花粉柳絮的“千军万马”

中国过敏防治中心数据显示,春季户外过敏原中,榆树花粉(15-25μm)与皮肤接触后,30分钟内即可引发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更值得注意的是,杨柳絮表面携带的灰尘和微生物,会在皮肤表面形成“过敏原仓库”,持续释放致敏物质。

昆虫复苏带来的“微型威胁”

清明前后隐翅虫、蜱虫等开始活跃。其中隐翅虫体液含强酸性物质(pH1-2),接触皮肤后可导致“线状皮炎”,其损伤程度堪比轻度化学烧伤。而蜱虫叮咬除造成局部炎症外,还可能传播如莱姆病等病原体。因此,外出爬山或是野外游玩需要做好防护,用好防蚊水、防蚊贴等。

过敏性皮肤病:春季的“头号公敌”

花粉过敏性皮炎

中国过敏监测网显示,3—5月花粉过敏就诊量占全年的72%,其中35%表现为皮肤症状。针对敏感肌及对花粉等过敏的朋友,建议踏青时佩戴防护口罩,避免吸入性的过敏原。

季节性接触性皮炎

比如杨柳絮接触暴露部位(手腕、脚踝)出现线状排列的红色丘疹,常有灼热感而非单纯瘙痒。建议外出做好防护,归家后立即用生理盐水湿敷5分钟清除残留过敏原。

多形性日光疹

高发人群:紫外线敏感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在日晒后2~48小时出现,面部或曝光部位出现“多形性”皮疹(红斑、丘疹型、水疱或混合存在)。

以上情况如果过敏症状比较重,建议尽早去皮肤科诊治。

感染性皮肤病:温暖潮湿的隐患

带状疱疹(春季复发率上升30%)

昼夜温差大导致免疫力波动,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导致带状疱疹的发展。最早期的表现为单侧躯体刺痛/灼热感(早于皮疹1~5天),易误诊为肌肉劳损。平时合理饮食和睡眠,增强免疫力。出现症状尽早去皮肤科就诊。

预防带状疱疹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就是接种疫苗。

体癣/股癣

春季相对湿度>70%时,皮肤癣菌繁殖速度加快3倍,易发生体癣/股癣。识别要点为环形红斑边缘隆起有鳞屑,中央消退但易复发,一般外用抗真菌治疗有效,比如联苯苄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平时需要保持股内侧臀部等易潮湿部位干燥清洁,运动出汗后及时清洗,减少真菌停留繁殖。

毛囊炎

外出运动出汗后未及时清洗,容易出现毛囊炎,比如胸背部皮脂腺较多,更容易引发毛囊炎。建议出汗后及时清洗,胸背部适当用一些清洁产品,如香皂或沐浴露,保持毛孔通畅,减少油脂阻塞毛囊的风险。出现症状后可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或莫匹罗星乳膏等抗细菌药膏。

虫咬性皮炎:小昆虫的大麻烦

隐翅虫皮炎

特征性表现为接触虫体毒液后6~12小时出现条索状水肿性红斑,上有密集脓包。可以先行简单的急救处理:立即用肥皂水(pH9-10)冲洗,可中和酸性毒液(pH1-2),再寻求医生帮助。

丘疹性荨麻疹

典型皮损为四肢暴露部位出现纺锤形红色风团,顶端常有小水疱。沙发、床垫等螨虫容易积聚的物品需做除螨处理,另外穿着防护衣物(如防虫衬衫)等可有效预防。

孙彩虹提醒大家,春天万物复苏,却也是皮肤问题的“高发季”。随着气温回升、花粉飞扬、紫外线增强,各类皮肤病发病率较冬季平均上升40%。了解这些春季特有的皮肤问题,及简单的防护和应对措施,才能做到有效预防和科学应对,必要时寻求皮肤科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