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被大多数人称之为“快乐因子”。没有它,人会情绪低落不开心。但你知道吗?多巴胺并不是一种情绪产物,而是人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一旦多巴胺神经元受到损坏,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能力下降,导致多巴胺的缺失,一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这个疾病就是“帕金森病”。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作为中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帕金森病的表现通常为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异常等为核心的运动症状,尿便障碍、睡眠障碍、情绪精神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种非运动症状,到中晚期则出现疗效减退、异动症等多种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状况及生活质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
在症状认知上,存在一个普遍误区。不少人一见到手抖,便立刻怀疑是帕金森病,实则不然。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郑慧芬表示:“我们常讲,抖不一定是帕金森,帕金森也不一定抖。”她进一步解释,“抖”可分为两类,比如有人在端酒杯、盛汤盛水或拿东西时出现的抖动,多与交感兴奋相关,多为特发性震颤;而帕金森病患者的抖动多为静止性震颤,即手部处于静止、未进行任何动作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颤抖。
动作变慢就要注意了
除了震颤表现,动作变慢也是帕金森病的一个关键特征。倘若有人原本走路步伐轻快,如今却明显变慢,做事动作也变得缓慢起来,就需提高警惕。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平衡能力变差,行走时摇晃不稳当,甚至会出现无法自控的小碎步往前冲的现象。郑慧芬主任补充道:“除运动症状外,非运动症状同样具有提示意义,像嗅觉减退、便秘、夜间做梦大喊大叫、流口水以及情绪低落等。”若四五十岁的人群出现上述非运动表现,极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征兆,发病风险显著增加,预示着未来5—10年内有可能发展为帕金森病,民众可依据这些症状进行初步自我检测。
帕金森病怎么治
目前尚没有能够根治帕金森病的办法,主要以药物、手术、康复等措施为主。郑慧芬主任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脑深部电刺激术是目前用来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最主要的手术方式。将电极植入患者脑内特定核团,连接电极的电线通过耳后及颈部的皮下隧道连接至埋在锁骨下胸部的脉冲发生器(中央控制装置)。当此装置开启时,微电流会通过脑内电极对目标区域发出一定频率的电刺激,改变相关神经环路的电信号,从而达到减轻帕金森病症状的目的。“然而这种手术跟其他治疗方式一样,只能减轻帕金森病病情,不能除根或者彻底治愈。”郑慧芬说,她曾接诊过一名五十多岁的患者,治疗疗效一直都比较好,但随病情发展,患者出现了运动并发症:药效减退、剂末现象,随后他及时地进行了手术治疗,目前效果很不错,患者已恢复基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提醒大家,如果有帕金森的症状,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听从医生的指导,包括怎么吃药,什么时间段要加药。另外自己也要做一些康复的运动,进行非药物的治疗。在合适时间,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地进行手术治疗。”
谈及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的举措,郑慧芬主任介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为药物治疗,医院会先对就诊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问询,系统的体格检查,并进行一系列精准评估,判断其是否患有帕金森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二,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其三,非药物治疗同样不可或缺。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康复锻炼尤为重要。患者可在医院康复科的专业指导下,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同时患者也可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如打太极拳、练五禽戏、散步、唱歌等活动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郑慧芬主任解释道,帕金森病患者不仅肢体僵硬、行动不灵活,还存在平衡障碍问题,病情发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让患者大声读书读报、唱歌,旨在锻炼其咽喉部肌肉;而打太极拳、练五禽戏,则有助于训练平衡功能。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黑质(位于脑干的富含黑色素细胞的核团)发生病变,无法正常分泌多巴胺而导致的
帕金森病的高发人群有哪些特点?
老
平均发病年龄约60岁,而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压
脑力劳动负担重的人是高发人群。不到40岁“年轻思者”中,性格急躁、压力大是很多人的共性
毒
经常使用、接触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用品的人
传
即遗传因素,直系亲属患有帕金森病,患病的风险增加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