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的腰部不适、间歇性血尿、排尿费力……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可能是泌尿系统肿瘤的早期信号。
我国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系统肿瘤呈逐年上升趋势。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专家提示三大认知盲区,助力公众科学抗癌。
盲区一:“不痛不痒”就是没病
秦先生体检发现尿常规异常没当回事,三个月后因无痛性血尿就医,被诊断为晚期膀胱癌伴转移。他难以接受:“我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一下子就是癌症晚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张崔建指出,膀胱癌是一种由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绝大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仅为肉眼血尿而不伴有其他症状,常被误认为“上火”或“尿路感染”。随着病情进展,膀胱癌可能会扩散到其他部位,从而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55岁以内人群发病有显著增加,早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沈益君说,长期吸烟、肥胖、有家族遗传史及高血压人群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做泌尿系统超声和尿常规检查。若出现无痛性血尿、排尿习惯突然改变、持续腰背部隐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体检时若出现尿潜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异常症状,需进一步排查。
盲区二:手术切了就能一劳永逸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虞巍指出,膀胱癌即便早期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仍有超30%的患者可能在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恶性度高的肿瘤复发率更高,所以术后定期复查随访非常重要。
所有恶性肿瘤都有复发和转移的风险,现代医学已建立起包含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放疗等多维度的综合治疗体系。专家建议,膀胱癌患者需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肾癌患者术后每3至6个月复查一次。对于病理检查显示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患者,术后通常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辅助治疗。
盲区三:男性才得泌尿肿瘤
统计显示,膀胱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临床中有不少女性患者认为只有男性才会得泌尿肿瘤。
“特别要注意,女性若出现无痛性血尿症状,需及时排查泌尿系统疾病,避免被误诊为妇科问题。”张崔建提示,女性应每年进行规律规范体检,并针对性检查尿常规和泌尿系统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疾病。
泌尿肿瘤并非不可战胜,破除认知盲区、科学防治是关键。
张崔建特别提醒,年轻人应避免久坐、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建议提前进行筛查;若出现排尿困难、血精等异常症状,应尽早就医。
据新华社
世界肿瘤日:遇癌不恐慌 科学防治是关键
恶性肿瘤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肿瘤的认知在不断提升,但仍有很多群众“谈癌色变”。4月17日是世界肿瘤日,专家表示肿瘤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公众应持续提高科学防治意识,早诊早治、规范诊疗,是控制癌症风险最为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
“我国常见的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宫颈癌等,很多癌症通过早诊早治是可以治愈的。”青海红十字医院肿瘤科主任张宽说。
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党委委员、肿瘤放疗二科主任王嵘介绍,肿瘤大致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又分为癌和肉瘤。大部分癌症是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致癌的因素也十分复杂,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
专家表示,目前可以通过三级预防进行癌症防控,一级预防是指病因预防,即消除或减少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的因素,如控烟限酒、合理饮食、避免接触致癌物质等;二级预防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通过筛查、体检等手段发现肿瘤的早期病变,及时进行干预;三级预防是指通过综合治疗等手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一些群众存在认知误区,对肿瘤盲目恐惧,也未培养起科学规范的健康意识,认为自己身体还好不用做相关体检。”王嵘说,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按时体检、早期干预等,可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公众应持续提高对肿瘤的认知和防治意识,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以实现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