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 刘香河
当淀山湖烟波漫过玉峰山,周庄这座被京杭大运河轻轻托起的古镇,却像一卷未被拆封的典籍,在岁月长河里保持着优雅的卷轴姿态。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周庄借时间的酵母活化酝酿,有如陈年普洱,愈益醇香。
原名叫贞丰里的周庄,得名于北宋一个周姓迪功郎的人。此人名已无考,因官封迪功郎,世人遂以周迪功郎称之。当时恰逢灾年,周迪功郎舍其宅而建全福寺,并将庄田作为庙田。当地民众感念其恩德,便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踏入古镇的刹那,仿佛跌进了某位文人遗落的砚池。黛瓦白墙在水汽中洇染开来,宛如宣纸上晕开的墨痕。成片成片的明清建筑,多临水而立,各式各样的幌子在风中飘荡。一座座拱形石桥,静卧水巷之上。水巷两侧,多为碎石铺就的小径,蜿蜒绵长,曲径通幽。这一切,让你感受着什么叫“小桥流水人家”。难怪吴冠中教授曾有如此赞许,“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那些饱含岁月包浆的石桥,不再冰冷,倒像是临水轻弹的古琴,意韵悠然。富安桥的双亭恰似琴轸,每当晨雾渐起,伴随着江南丝竹的婉转绵长,便叫人欣然将身心在此安放。据说,在桥堍下建方亭,曾是极流行的建桥风格,明代尤为盛行。如今确因仅留存一座,愈显其古老与珍贵。不过也有美中不足,那一侧的亭内开设着茶楼,本该保存一些明代遗风,无论内饰,还是茶楼布局,应古色古香才好。然,入得茶楼,我之直觉与此桥不谐,不免有些遗憾。
在周庄,最受推崇的当数“双桥”。“双桥”,被当地民众称作钥匙桥,由世德桥和永安桥纵横相接组成。二桥均建于明万历年间。世德桥是座单孔石拱桥,为南北走向,桥长十六七米,横跨北市河南段。永安桥为梁式小桥,呈东西走向,桥长十三四米,横卧于银子浜上。
旅美画家陈逸飞,1984年与世德桥、永安桥的邂逅,注定要成就一段文化传奇。那年,陈逸飞来周庄写生,将双桥绘成了一幅油画。1985年,此画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周庄之门,由此大开。五湖四海的游客,都想一睹“中国第一水乡”之芳容。
当联合国首日封上的双桥化作世界符号,我们不禁要问:是周庄成就了陈逸飞,还是陈逸飞发现了周庄?这座被油画推向世界的古镇,在商业浪潮中始终保持着独有的清醒。久负盛名的“张厅”,夹墙甬道依旧又窄又暗。那后院板阁下流动的水流之上,“船自家中行”的舴艋小舟,仍是旧时的模样。
最是那“富甲天下”的沈万三,再怎么精明,还是未能料到朱元璋得天下后会让他到云南充军,落得个至死未得回归之下场。空留下规模超大的“沈厅”,一任沧桑与悲凉,在雕梁花栋间,弥漫飘荡。
迷楼坐落在贞丰桥畔,话说民国初年,柳亚子、叶楚伧等人常在此吟诗作赋,抨击时政,还将在此间所作诗文定名为《迷楼集》《迷楼续集》。如今,前人早已作古,迷楼那美貌的女主人亦早已不在,唯有小小木楼依然立在那儿。游人登楼时,那咿咿呀呀的声响,从陡峭的木梯上传出,似乎在向来访者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之谜。
漫游周庄,于橹声欸乃中,忽有所思,为何历代文人将江南水乡视为“人间天堂”?于我而言,周庄有如一豆灯火,点亮我内心,赠我以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