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骁骑校:一骑绝尘的征途

作家骁骑校 受访者供图

《下一站,彭城广场》骁骑校 著作家出版社

从电气工程师到网络文学大神,骁骑校以18年超两千万字创作量,揽尽行业大奖。

年轻时是“日更两万” 的拼命三郎,如今人到中年,他决定放缓节奏,精耕细作,他以三十年生活积淀写就的最新小说《下一站,彭城广场》,是奇幻传奇,也是他写给故乡徐州的一首爱情诗。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1

三十岁之前,骁骑校是一名电气自动化工程师,喜欢文学,喜欢莫言和海明威。

九岁时看《红高粱家族》,发现它与之前看的红色主题作品有很大不同,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勇敢大胆,潇洒正义。十七八岁时阅读海明威的作品,虽然当时还没有经历婚姻,但给了他很大震撼。后来,他在写《穿越者》时,借鉴了《别了,武器》的开头,算是对文学大师的致敬。

骁骑校将投身写作归结为“使命的召唤”。他相信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带着使命的,只是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没聆听到使命的召唤,而他恰巧是那一小部分听到并且回应使命召唤的幸运儿。

“我经常想,如果我没有从事这个行当,现在是什么状态,我设想了很多种场景,后来忽然明白,即便2007年那个夏夜我没有敲下键盘上的第一个字,也会在2008年、2009年,或者任何年份,踏上这条征途。”

三十岁的人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必须要把身家性命全部押上,孤注一掷地赌一把,幸运的是他赢了。写作至今已有18年,创作总量超过两千万字,入选“网络文学20年十大历史作家”“百强大神作家”,几乎拿遍了所有网络文学设立的奖项,恰如其网名所宣示的:骁勇,一骑绝尘。

从去年开始他不再每天连载,人到中年,以前那种日更两万字的高强度写法确实有些承受不住了。“我有一个比喻,十八岁的新兵可以每天都跑五公里,五十岁的大校师长,每天五公里可能就有些难为人了。我已经连载了十八年,也该歇歇了。”

这几年,他转而写了两部短化的作品,也在二十万字以上,在网文里属“短篇”,但在传统文学概念里也算是长篇了,业界反响很好,读者反馈也不错,因为没有连载,黏性有所下降,但是“不能既要又要”,这是他早就考虑到并且有心理准备的。

《下一站,彭城广场》是骁骑校以徐州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他的上部小说《长乐里:盛世如我愿》是写第二故乡上海的,写完便总觉得欠家乡徐州一本书,正赶上徐州宣传部邀请各界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他在这方面积累较多,因此创作之初就获得了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扶持。

2023年春天,他开始在徐州地铁彭城广场站深入生活,与员工一起工作,在站务、票亭、车控室等岗位实习,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书中出现的地铁员工,基本上都是实名换谐音字,他们的人设和现实中的人设也是一致的。主角之一的“李可健”,名字和现实中完全一样,是个九零后。

年轻诗人“王亚军”的塑造,则源于他对徐州籍外卖诗人王计兵的了解,骁骑校读过他的诗,非常受触动,在网络版小说里王亚军的名字就是“王兵”。

2

小说《下一站,彭城广场》中,无所事事的中年酒徒徐良,在喝多后会穿越至明末,化身无名小炉匠;平常无奇的地铁站务员李可健,机缘巧合下穿越到1948年,寻找悬案线索。二人的交集地点就是彭城广场站。

为何设定穿越到这两个历史时期?骁骑校解释说,这两个时期都属于社会极端状态,明末崇祯朝天灾人祸,战乱不断;1948年是黎明前的黑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越是极端状态下,越能展现人极致的善和恶。”通过穿越者的视角,小说将历史苦难与当代文明对照,展现徐州人民美德的赓续传承。

在近日举行的《下一站,彭城广场》研讨会上,评论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徐州传”,开掘了地域书写的新样式。

骁骑校说,徐州有很多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但是缺乏新的都市传说,如果只写单一的当代,未免浪费徐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精巧的结构,把明末、民国与现代榫卯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完本之后,他发现主题升华了,“徐州才是这部书真正的主角。”

为了写淮海战役这一段,骁骑校在徐州图书馆查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资料,伏案许久,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小说大量运用徐州方言词汇,如“掰扯”“办肆”“摆乎”等,并穿插伏羊节和盐豆子、麦饭、烙馍、米线、羊肉串等地方美食,可以说是一本完备的美食旅游攻略。

徐州烧烤,汉代就已风行,汉画像石上有所描绘。当年骁骑校去一家烧烤店,吃完怎么也找不到老板,无奈欠了“地地道道”店主一餐饭钱,是个心结,就写到作品里。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这家店改了名字和经营风格。还有地锅鸡、烙馍卷羊肉、徐州米线都值得尝试,“徐州米线跟云南过桥米线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那一般都说喝米线,因为精华都在汤里,是由牛骨、猪骨等熬制成的。”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里有磨盘等遗迹,所以有了小说开头的豆腐磨坊;新开的文庙,在明代时就有了,是祭拜孔子的地方;云龙湖据说一圈有13.14公里,寓意一生一世,是很多情侣打卡的不错选择;风化巷、红灯蜡烛厂都有原型……

3

《下一站,彭城广场》是骁骑校自我感觉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有别于传统“穿越文”,小说主人公不再是“天选之人”,没有外挂,不开金手指。

骁骑校说,开挂开得太狠,反而失去了爽感,金手指开得太大,也会有一种作弊的感觉,说明作者水平不够高。所以要重新调配读者需要的爽感,没了外挂,更加考验作者的笔力。

“穿越”在书里起到的,更多是神奇叙事的功能,使三个时代粘连成一体,诸多设定花了许多心思,编辑觉得巧合未免过多,骁骑校的看法是,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充满了各种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命运的算法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着我们的一切。

书中夹杂了他对徐州生活的记忆。“孟庆元”这个角色是他的一个朋友,因为赌博在自己的熟食店里自尽,骁骑校让他活在了自己的作品里,但让他又死了一次,“我觉得,即便在作者作为上帝的文学世界里,赌徒也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文学的伦理平衡。”

长途货车司机“老包”在贵州救下的女人,则是骁骑校埋在心里二十多年的一根刺。当时,他亲眼目睹一个贫困女中学生被拐带去城里 “打工”,未能施以援手,心里一直惦记着,在这本书里他通过文字还愿,让老包解救了她,并为她创设了全新的生活。

还有独自搭建塔楼的疯女人,骁骑校想表达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关注不到的人,他们并不活在正常的人生轨迹中,但他们同样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即便在书中,他也没有干涉她的人生,任由她“向高处去了”。

作为骁骑校的资深读者,青年评论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助理研究员王秋实直言,“现实题材”的难度在于,它与网文有天生矛盾的地方,因为网络文学总是改变现实的,因此出现“升级”的套路,出现追求力量的主角。而现实题材中,有力的不是人,而是现实和世界。网络文学是“世界围着我转”,而现实题材是“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书中写过多次人潮人海中无力的失意人,是醉酒的徐良、失恋的王一晨,是营哨与城破时,看着乱兵奔走的小炉匠,也是战场上两军在身旁冲锋时,洒下一地字纸的陈将军。“扶持网文现实题材创作很多年了,也许我们期待的就是《下一站,彭城广场》这样的作品。”

回顾写作之路,骁骑校感慨颇多。网文创作,要求作者必须一天十小时的坐定创作,没有“垃圾时间”的积累,不可能成就一部部作品。他与王蒙、梁晓声、阎晶明等文坛前辈同台领奖时,感到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回报。他认为健康健全的文学生态里,既要有隐隐绿草,也要有参天大树。

骁骑校见证了网络文学早期的野蛮生长,如今最大的感受是新人辈出,作品迭代升级显著。作为网文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传帮带的使命基本完成,相信文学行业的未来会更加辉煌。”现在,写作对他而言,是不断拓展疆域,尝试更多的可能。

■链接

骁骑校《下一站,彭城广场》研讨会在京举行

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作家出版社、番茄小说主办的骁骑校《下一站,彭城广场》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抖音集团副总编辑于津涛、王强,抖音集团数字出版副总编辑林聪,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窦铜顺,以及黄发有、周志强、周志雄、马季、许苗苗、李玮、桫椤、徐刚、丛治辰、刘琼、王国平、张菁、明江、季亚娅、胡晓舟、崔庆蕾、聂梦、张鹏禹、王秋实等专家与会。研讨会由何弘主持。

《下一站,彭城广场》以徐州彭城广场地铁站为时空枢纽,用“城下城博物馆”串联起明末、民国与现代三个维度,通过多线叙事与平行时空的交织,讲述一群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与温情守护,构建了一部关于城市文明、家族传承与人性救赎的史诗。小说入选202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江苏省2024 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

何弘表示,“穿越”是网络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手段,往往通过由“先知”带来的对世界的绝对掌握提供爽感。骁骑校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穿越设定,在承认自身有限性的同时,实现了连接历史和现实、完成更广阔深远表达的可能。骁骑校也在网文的爽感和思想价值观念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兼顾了可读性与现实观照。

与会专家认为,作为“现实主义先锋网文”作品,《下一站,彭城广场》呈现出了较强的文学自觉,采用充分细节密集书写,以错综复杂的榫卯叙事结构为辅助,突出展现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命运轨迹。

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认为,“在地化叙事”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展示,深入挖掘徐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与人情。

南开大学教授周志强指出,在这部小说中,骁骑校改变了穿越者用简单的现代生存手段就能征服天下的故事模式,将穿越改造为“历史漫游文学”的接入点。这是一种“抖音式的现实主义”:让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小人物,闪亮登场,亮出自己的人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表示,作品将彭城的地域记忆、小人物的生存史诗与跨越时空的人性追问编织成一张密实的网。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不再局限于宏大叙事,而是沉淀于一碗凉皮的滋味、一枚铜钱的滚动、一次醉后的穿越,在琐碎中见厚重,于日常中显永恒,成为徐州这座城市空间的精神画卷。

骁骑校

本名刘晔,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徐州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橙红年代》《国士无双》《匹夫的逆袭》《长乐里:盛世如我愿》等系列作品两千万字。曾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第二届上海天马文学奖、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