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软件本身具有合法资质,也拥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但在多重外力的攻击下、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护城河”也可能失守
据报道,近期某机关工作人员因贪图便利,违规使用互联网扫描软件扫描涉密会议纪要,使该文件被自动备份至网盘。但其网盘账号密码遭暴力破解,使得攻击者获取了其在3年间扫描的127份涉密文件,后泄露文件经境外社交媒体传播,造成重大失泄密事件,对我国家安全构成现实威胁。
这一消息令人警觉。软件扫描作为一项新技术,早已普及,而用户也感受到了这项技术的便捷性和由此带来的获得感。可就在该项技术使用日常化的语境中,“泄密”的阴云也在飘浮。
此外,也有报道指出,广东某公司一员工将公司内部数据发至AI,试图让AI做表格以减少工作量,但此事发生后被领导知悉,公司全员被领导谈话。
作为背景,近年来因AI泄露公司、个人数据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2025年1月,北京等地出现AI客服泄露用户隐私的事件。此前亦有AI公司被指存在安全隐患。
一方面, 以AI为代表的技术潮对办公方式或社会生活方式形成明显冲击。在这股前沿性的技术潮流带来诸多红利的事实面前,“用还是不用”,不再是个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一些新生技术,面对平常人难以触及的风险地带,用户需要审慎考量便捷度和安全度的内在关系,做出冷静而理性的选择。
显然,公司职员大大咧咧地“雇佣”AI给自己当助手、机关工作人员违规求助互联网扫描软件,都反映出隐性风险遭忽视、漏洞被“幕后”有心之人加以利用的严峻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软件本身具有合法资质,也拥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但在多重外力的攻击下、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护城河”也可能失守。这一点更加说明,盲目依赖新技术就等于“门户大开”。
对此,如果此时还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有意无意地图省事、图快速,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小到个体和公司隐私遭到窥视,大到国家利益受损。
通过案例展示,对使用新技术的行为加以教育引导,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推动新技术的规范使用,保证重点部门、重点领域依法依规使用新技术,防止新技术滥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有律师建议,若企业需要AI处理数据,当与正规专业的AI产业公司签订专门合同以规避相应风险。此举绝非小题大做。
为了防止泄密、保护用户隐私,有时宁可费点事也不可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毕竟,若是失去了安全保障,所谓的“好用”也就立不住了。
当然,新技术并不是“洪水猛兽”。如何更合理使用新技术,为美好生活图景提供更大加持力,是必须直面的课题。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