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成为社会焦点。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20个高矮不一、闪着金属光泽的身影列队,像人类一样,挑战21公里半程马拉松实地赛道,奔跑、超越、突破极限。人形机器人的参赛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实验室、工业场景到第五届消博会、马拉松赛场,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实验室步态”到“户外长跑”,从无人化替代到情感陪伴……目前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讨论十分火热。尽管其商业化问题依然前路漫漫,但随着技术临界点的日益临近,人形机器人的曙光正在到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史童歌
人形机器人,各类活动赛事的“新宠儿”
人形机器人如今已经成为各类活动赛事的标配。从穿着花棉袄的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亮相,到“具身智能”写进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可以说,人形机器人已然成为“热搜收割机”,处处是它们的“科技秀场”。
过去一周,除了北京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马外,在海南举办的消博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也向社会透露了重要信号。
说出“打招呼”或是“你好”,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就会抬起手臂挥手或是握手,吸引了参展嘉宾排起长队与其互动;大连EX机器人推出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带观众穿越千年,重现“斗诗”盛景……4月13日至18日,在第五届消博会1号消费科技展区,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展示了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的全方位进展。
以往只在科技展上演示“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如今也出现在消费展览上。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消博会上展出的都是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品,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它们已经不再只存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场景,而是化身为一个个生动、实用的生活好物,正加速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
又一颠覆性产品,炫出“十八般武艺”
未来,机器人和人的区别在哪里?
在消博会科大讯飞展馆,一名网络博主装扮成机器人造型展示产品,引发大家“辨认真假机器人”的热议。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机器人正变得越来越像人类。
这种“越来越像”,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负责决策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的“大脑”、专注于运动控制的“小脑”更加聪明。同时,逼真的仿生人脸、灵巧的双手和细腻的表情,也让人形机器人“进化”得越来越像真实的人类。从早期简易的机械结构模仿,到硬件驱动技术的突破,再到如今走向市场的人形机器人,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想象与探索从未停止,对于它的发展与应用也满怀期待。
在2023年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便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写诗作画、弹琴跳舞——人形机器人炫出“十八般武艺”,展示的是它们大脑、小脑、肢体等核心部件的硬核能力。从展示到应用,从商品到服务,人形机器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驱动下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成果,为消费者搭建起科技赋能生活的愿景。
据央视新闻报道,有从业者表示,今年开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热度就持续攀升。当前,工厂订单已排得满满当当,且新订单仍源源不断地涌入。对于生产厂商而言,已然进入“比拼量产”的阶段。
未来可期,正在加速走进千家万户
“未来几年,双足机器人可能会像手机、电脑、汽车一样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其实已经能够展望到了。”宇树科技华南区大区总监林志龙在消博会期间表示,当前,机器人还处于“幼儿期”,确保产品功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宇树科技现阶段的核心任务。只有当这些基础功能达到高标准时,才能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如家庭服务、老年人护理及教育等。
不少业界人士也持相同的看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一步一步来”。
说到底,人形机器人是一种工具,在“像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助人”。与工业生产场景相比,家庭和商业场景环境更复杂,人机交互需求更灵活多元,这使得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落地应用,还存在不确定性和较大的增长空间。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办起人形机器人“技能学校”,致力于解决行业内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共性技术的研发、生态的构建、典型产品的开发、重大应用场景的落地等,在产业圈塑造“生态共同体”。
政策层面的创新更显深意,各地都在抢抓发展机遇提前谋篇布局。
深圳掷出45亿加码AI与机器人产业,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剑指全球人形机器人创新高地;南京立足产业基础和核心优势,研究出台了《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场景应用为核心,推动人形机器人等迈进产品验证和规模应用阶段;苏州研究制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分层推进的务实路径,并设立百亿产业基金、提供每年300万元算力补贴、200万元场景应用支持等。
作为一项前沿技术,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商业化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何时能走进千家万户,长坡厚雪,未来可期。
正如网友在观看了北京半马后评论道:此次北京半马开跑后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一参赛机器人在比赛中“累到头掉”,但在被工作人员扶起后依然坚持无头奔跑下去。无疑,此次赛事的竞技过程和比赛内容,正不断刷新人们对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认知,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