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6版:小记者

活动投稿

桨声与书声里的赤子魂

站在红帆广场上,我们看到上书“红帆”二字的雕塑直刺苍穹,仿佛要划破历史的迷雾,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1949年的那个春天。

在渡江战役中,特等功臣秦长贵驾驶着“渡江一号”木船,在枪林弹雨中运送解放军指战员、战马和物资。每一次启航都是一场生死考验,而他每一次都用双手开辟通向解放的红色航道。更令人动容的是“老寄娘”邹兰英,这位普通的女性却是一位新四军的地下交通员,她不顾自身安危掩护战友和群众,面对敌人的酷刑,她始终不屈。这些平凡却伟大的常州儿女,用血肉之躯架起胜利的桥梁。

走进广场旁的红色书屋,读书会让我们翻开的不仅仅只是书本的冰冷文字,更是一段段滚烫的历史。听同学们的读书分享,《火烧竹篱笆》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红了眼眶。这些未曾被岁月尘封的文字,让我懂得“爱国”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国家和人民遭受欺辱时,我们每个人所迸发的捍卫祖国的勇气。

阅读历史不仅是缅怀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读书,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辈们对话,从他们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让我们在知识的滋养中明辨是非,坚定信仰。

圩塘中学七(1)班 吴玥

指导老师 赵云

不忘历史:邹兰英的革命故事

我们圩塘中学的小记者一行参观了魏村街道红帆广场及渡江一号展馆,了解了许多常州本地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在常州发生的历史事件,例如秦长贵、邹兰英,还有“清乡”时期的火烧竹篱笆、常州解放日等。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革命英雄人物是邹兰英——坚强的女英雄。据说,一天晚上,抗日战士误打误撞来到了老寄娘家,后面还有几个伪军追踪而来。老寄娘不慌不忙地将这名抗日战士带到了猪圈,回到屋子一口气吹灭了油灯。两个伪军撞开门,进来找抗日战士,他们追到猪圈,被猪的臭味熏了出来。等伪军走后,抗日战士很感激地对老寄娘说:“大娘,谢谢你救了我!寄娘,你就收下我这个寄儿子吧!”不久,“老寄娘”的称号就在民间传开了,这也让邹兰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的家也成为了革命的地下联络点。

圩塘中学七(1)班 吴浩宇

指导老师 赵云

红船扬帆再起航

我们来到了“渡江一号”纪念馆,馆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些泛黄的作战地图、磨损的船桨、斑驳的军用水壶,都在诉说着渡江战役的壮烈。特别是一组展示船工生活的场景复原,通过蜡像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将那段历史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站在全景沙盘前,我仿佛听见了隆隆的炮声,看见了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这种沉浸式的展陈方式,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变成了可触摸、可感受的鲜活存在。

在这之中,邹兰英的故事最令我动容。她以平凡农妇的身份,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为革命事业提供关键支持,展现了军民团结的力量。她的故事既是抗战时期群众智慧的缩影,也是常州地区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楼梯下行,喧嚣渐远,书香渐浓。红帆广场下方的图书馆以其独特的设计令人惊叹。阳光透过地面的玻璃砖洒落下来,在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最巧妙的是,图书馆专门设置了“渡江主题”阅读区,与上方的纪念馆形成呼应。我看到不少参观完纪念馆的同学,下来特意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这种空间上的衔接,让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得以自然过渡,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闭环。

圩塘中学七(1)班 李梓馨

指导老师 赵云

红帆映照下的历史

刚踏入红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红帆雕塑,它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这座以“红帆”命名的广场,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承载着无数关于革命历史的记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英雄事迹。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了解到了许多革命历史人物。例如,被誉为革命的“老寄娘”的邹兰英,她曾是新四军的地下交通员,专门义务传递情报、掩护地下党。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为了掩护新四军从她家紧急撤离,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的那段历史。在狱中,她遭受了种种酷刑,甚至一只眼睛因被喷辣椒水而失明,但她始终守口如瓶,没有泄露任何机密。从她身上,我看到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除了了解历史人物,我们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战斗,如马庄湾战斗、荫沙口战斗、反“清乡”斗争等。这些战斗的名称,对于我来说,原本只是历史课本上枯燥的文字,但通过这次实地参观,它们变得生动而具体。

站在红帆广场上,回望历史,渡江战役的壮烈与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仍然震撼人心。这片红色热土见证了“小船划出胜利”的智慧与勇气,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远航。

圩塘中学八(1)班 王宇佳

指导老师 刘叶波

寻红色足迹 忆峥嵘岁月

初踏入广场,一个矗立的巨大红帆模型立刻吸引了我们,它象征着革命先烈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渡江战役的历史,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图片。在这次旅途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其中,邹兰英奶奶的形象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人们更习惯亲切地称她为“老寄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新四军的交通员,她家也成了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她为传播情报不顾个人安危,她的身影总是穿梭于黑夜与白天之间。在一次任务中,她为掩护其他同志被捕,但她宁死不屈,始终未透露任何机密,一只眼睛也因被喷辣椒水而失明。

参观尾声,我们翻开了市委党史工委赠送的历史书本,指尖划过厚重的书页,仿佛触碰到了先烈们跳动的脉搏。今日的岁月静好,是无数个“邹兰英”用热血作墨、以生命为笔书写的答案。那些被硝烟熏黑的齿轮,终将在我们的接力中继续转动,推着时代巨轮驶向更璀璨的明天。

圩塘中学 八(1)班 王苏驰

指导老师 刘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