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中农业大学消息,该校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李一博教授团队新发现一种让水稻“不怕热”的关键基因,并解析了其调控水稻耐高温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30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通讯作者李一博介绍,如何实现水稻在高温环境下稳产,培育抗高温新品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研究团队在10余年的攻关过程中,突破传统温室筛选等方法不能反映真实环境的局限,对在田间的自然高温环境中鉴定出的耐热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大量遗传分析,筛选出了水稻对抗高温的关键基因QT12。
它如同作物内置天然“空调系统”,调节水稻耐高温机制。其作用机制恰似古法淬火工艺:当高温来袭,QT12自然变异与NF-Y蛋白复合体形成的初级-次级“双生锁”,锁住高温开关系统,既平衡了储藏蛋白与淀粉的合成稳态,又稳定了稻米品质和产量,如同在籽粒内部构建起分子级“防火墙”,将高温胁迫“拦住”,同时能帮助储藏蛋白与淀粉在合成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以稳定稻米品质和产量。为水稻在高温环境下实现优质高产提供了全新的分子机制和绿色发展的育种策略。
李一博介绍,在去年的高温环境下,团队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田间试验。研究人员将QT12导入到杂交稻品种“华占”中,显著提高了其结实率、单株产量和稻米品质,在武汉、杭州和长沙的小区产量分别增加了49.1%、77.9%和31.2%,进一步验证了QT12在高温环境下的积极作用。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