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江苏文脉

当海昏侯遇见江苏 一场藏在族谱里的千年联动

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视觉中国供图

刘胥墓是汉代“黄肠题凑”的代表

金缕玉衣 图片来源于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

最近,常州博物馆成为历史迷的“追星现场”,主角是从南昌远道而来的海昏侯刘贺。

尽管这是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首次在江苏地区公开展出,但其实刘贺和江苏的渊源深厚:他的祖辈江都王刘非、父辈广陵王刘胥的封地,都在今江苏境内。

刘贺以海昏侯身份下葬,所以他的墓中既没有黄肠题凑,也没有金缕玉衣。但你知道吗?在江苏高邮神居山发掘的广陵王刘胥墓中,这两样都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争夺皇位: 从长寿皇叔到巫蛊翻车

作为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刘胥在广陵王位子上稳坐60多年。虽然他的封地比叔叔刘非的江都国小一圈,但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汉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继位,他是汉武帝诸子中最年幼的一位,正值壮年的兄长们都很不服气,刘胥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刘胥谋求皇位的方式很特别,竟然是请楚地女巫李女须帮他下神诅咒皇帝。李女须装神弄鬼,哭泣着说汉武帝的灵魂附在她身上,等周围的人都跪倒在地,她又说:“吾必令胥为天子。”

汉昭帝英年早逝,刘贺与刘胥成为皇位继承者中最有竞争力的人选,且各有拥趸。

霍光等大臣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胥让李女须继续诅咒刘贺。结果还不到一个月,刘贺竟然真的被废了。

刘胥以为是诅咒生效,信心大增。等到汉宣帝即位,他又故技重施。直到诅咒事发,他为了灭口毒死巫师,然后自缢而死。

宋人马永卿《懒真子》记载,死之前,刘胥对着儿子叹气:“皇上待我不薄,我却辜负他,死后骸骨怕是要被暴晒,若能安葬,千万别厚葬啊。”

神秘的“黄肠题凑”

广陵王刘胥和王后墓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位于距江苏省扬州市45公里处的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上。1982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将墓迁至扬州,用原墓构件按原墓式样重建,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江苏文库·研究编》收录的《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中介绍,刘胥的墓是汉代“黄肠题凑”的代表。

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葬制,也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去皮后的柏木黄心累于棺外,称之为黄肠;木头皆向内,称之为题凑”。棺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刘胥和王后的墓均为大型竖穴岩坑墓,墓坑用楠木构建,棺椁为三椁两棺,由柏木做成,四周壁高约四米。

木椁分正藏椁与外藏椁。正藏椁用方木857根垒叠成“黄肠题凑”式椁壁,下面有二至三层方木铺地,上用两层44厘米见方的大木头盖顶。正藏椁东西两侧有外藏椁环抱。内壁东西两侧有“食官内户”“中府内户”各5间,各有一独扇门进出。

广陵国的“低调炫富”

别以为刘胥只会搞迷信,他治下的广陵国可是西汉的“工艺顶流”。

最引人注目的是广陵王的金缕玉衣。作为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它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由上千片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

刘胥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漆器及其残片,其中,漆面罩最是可圈可点,画面简洁自然,鸟兽跃翔其间,相当罕见。

比起其他地方的漆艺来,当时的广陵有一种用金银薄箔贴在器物表面的工艺被广泛运用。金银相间、辉光闪烁,加上表现的都是珍禽异兽、山树云气,所以显得特别富丽堂皇。这一工艺也是后来“金银平脱”技法的前身。

隐藏人设:

徒手斗熊的“汉代贝爷”

史书里的刘胥,虽然搞政治菜如青铜,但打架却猛如王者。

成年后的刘胥个子很高,身强体壮,力能扛鼎。同时,刘胥“好倡乐逸游”,经常出去打猎。在遇到猎物后,他不会选择射杀,而是亲自上前徒手将其制服,“空手搏熊彘猛兽”。

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广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能空手搏之,莫不绝脰。”所谓“脰”就是脖子,广陵王刘胥力气大,能与野熊格斗,可见其勇武非凡。

人和熊格斗,在西汉时是一种风尚。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刘彻也能手格熊罴(pí)、手格猛虎,以至于司马相如不得不专门作赋劝谏。而海昏侯刘贺也有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的记载,可见汉朝统治阶级对于斗兽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