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与滆湖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常州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在常州武进区,有一群“生态卫士”,其中既有基层一线的村干部,也有退渔还湖的“捕鱼人”,还有名校毕业的博士,他们以水为家,以守护生态为己任,用热血与汗水、智慧与担当共护碧水清波。
村干部带头治水成效显著
武进区南庄村的主要产业是花木产业,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少河塘被承包出去用作养殖。因为用水问题,养殖户与村民之间经常产生矛盾,养殖鱼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环境质量。
南庄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高华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们修建灌水渠道,将老旧弃用的电灌站重新修复启用。在此过程中,把村级河塘也纳入整治范围,做到用水、治水两手抓。
打牢了“水韵”基底,高华于3年前启动村内第一个“三年治水行动”,目前全村已经完成渠道修建8000余米,80余条村级河塘完成清淤、疏浚。
曾经的“捕鱼人”治藻18年如一日
每年3月至10月,7公里的太湖岸线边,总能看到杨国龙忙碌的身影,曾经的捕鱼人带领武进雪堰镇太滆村的退捕渔民,精心编织生活的梦想,尽心守护太湖的碧波。
巡查蓝藻打捞情况、安排运输船只进出、紧盯打捞工人安全作业……从2007年带领太滆村渔民协助渔政进行蓝藻打捞,再到2015年正式接手武进区太湖蓝藻打捞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成立常州市碧波蓝天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杨国龙的“治藻”之路已经走了18年。时至今日,杨国龙的“治藻”队伍已经发展至近90人,更配备了蓝藻打捞船、运输船共计30艘。
数据显示,太湖湖心区和北部区域水质自2007年来首次均达Ⅲ类,太湖全年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并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
“90后”博士风吹日晒湖里种草
为了进一步改善滆湖的生态环境,2020年,武进全面启动滆湖生态修复工程。为此,一群特殊的人陆续来到这里,他们就是滆湖种草工程师。来自同济大学农业环境与生态研究所的“90后”博士袁昌波便是其中一员,主要负责修复区日常的水质与水生态调查监测以及水生动植物的技术研发与指导等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滆湖的水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孙南 陆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