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陈兆远
□崔雄
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倾心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绘画艺术相融合,以达到国际化的表达效果。兆远的油画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种国际化语言。他经常游历欧洲,对西方古典油画有着深刻的了解,同时,油画如何表现中国的人物、风情,兆远也积极尝试着用西方绘画艺术的技巧来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展示了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与感受。
我与兆远是大学同学,他笃悠悠的性格一直没变。前段时间他来看我,送给我一本他的作品集,我慢慢翻阅、细细品味他的每幅作品,无论是国外或国内的题材,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写生,都与他的性格极其相似,悠然与笃定。所以,他的作品是宁静的、优雅的,甚至有点贵族气息。油画是舶来品。油画拥有的绘画语言功能十分强大,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认可。油画的创作理念与艺术维度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发展,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风貌。中国油画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要素和绘画语言特色。在当代艺术迅速崛起的时代,兆远依然能坚持着他的初心,坚持着油画的本源,坚持着本土特色的传承,彰显了他的笃定与持之以恒,更是—种难能可贵。
我与兆远都已至古稀之年,对艺术的执着是我们这代人永恒的梦想与追求,也算是老骥伏枥。中国油画的创作与创新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我坚信兆远依然是有能力去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画家,他在平衡中外艺术理念和文化语言差异的同时,能更好地将自己作品的审美价值呈现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
(作者崔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远行归来仍少年
□王川
20世纪70年代初,有几位十几岁的青年绘画爱好者经常在我的小画室里聚集,看画、聊天、读书、海吹,也谈创作、谈抱负、谈理想,少年意气,天马行空。其中有三位青年形成了一个组合,共同创作,共同署名,被戏称为当时的“苏联三杰——库克雷尼克塞”。他们的作品都陆续上了省美展,有一幅水粉画《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还被出版成宣传画,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年轻时的爱好使他们奠定了从事美术的决心,后来这批人的职业都和美术有关,都成了画家。
兆远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生性内向,言语不多,但是善于思考。他后来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成为这批青年中的幸运者。
兆远毕业后进了南京电影制片厂,除了从事电影美工之外,还创作连环画、插图和书籍装帧设计。他在《豆蔻年华》中任美术师,获得过国家最高奖,其他的多件影视作品也获过多种国家级奖项。
一别多年,他忽然携画册来见我,说要办个画展。我惊讶他还一直在坚持画油画,原以为他为电影美工,所画大概是布景或海报之类的,可能还是行画,不讲求艺术性。但他的画却是令我赫然一亮,画的题材既有人物也有风景,还有风情,范围广及世界各地,足见他多年来已经行万里路,把所行所见的都变成了画作,令我刮目相看。
兆远的基本功扎实,画中人物的比例准确,结构清晰,有的还是半裸的肌肉,都一一作了交代,扣得很细,但却不腻。他的风景和人物一样,都是写实的风格,追求形体的具象、追求形体的完整,不炫技,不追求偶然的光影效果、不追求特殊肌理,属于现实主义的路子,这和他的沉稳性格是一致的,说明他当年的童子功还在。
兆远虽然年届古稀,但远行归来仍是少年,那种艺术的感觉还在。
艺术,要的就是个感觉。
(作者王川:画家,镇江市文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