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品周刊

近现代媒介批评的中国脉络

《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 (1815-1949)》 胡正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年5月

□陈锐

20世纪60年代,媒介批评学在西方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一门学科。20世纪90年代中期,媒介批评学引入我国后,学者们开始了正式、系统的媒介批评学术研究,尤其在媒介批评理论、实践方面著述颇丰。但由于媒介批评史研究的滞后,影响了学科发展应有的均衡性,而且无形中也限制了媒介批评学整体学科水平所应达到的高度。南京师范大学胡正强教授是国内为数不多将研究视野聚焦于媒介批评史的学者,《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是其20多年来不断开垦、默默耕耘这块知识园地的又一硕果。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先决条件和起点,“没有史料,就没有发言权”,也“则无复史之可言”。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文献散布于浩如烟海的历史报刊、书籍、档案、书信等之中,且留存文本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史料匮乏,这一学术畛域鲜有人问津。胡正强教授这部著作的出版,有效弥补了学界媒介批评史领域的研究缺憾。作者力求详尽而全面地发掘、整理第一手资料,形成该书的一大突出特点,即历时跨度之长、史料搜集之实、研究个案之多、内容涵盖之广,囊括以往研究成果并拓展益多,成为学人了解或研究近现代媒介批评的史学宝库。一方面,该书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全面考察批评家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所列举并专门论述的媒介批评人物达100多人,新人物、新史料、新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该书重视对史料的整理、校勘、辨伪、辑佚,从过往媒介批评报章典籍中一篇篇地“打捞”出来与读者见面,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历代媒介批评的所有类型,诸如书刊编辑方针、媒体间论战、官方媒介批评,以及媒体人、读者和社会活动家媒介批评等。特别是书中考证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是中国近代第一篇具有一定媒介批评意义的文本”,“《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字”等众多此前模糊不清的说法,正本清源,嘉惠学林匪浅。从这一角度而言,该书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为深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提供了参考范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媒介批评活动的国家之一,如果上溯到西周时期“烽柝是警,实扰移关之民”的烽火传播评说则更是源远流长,对如此漫长的媒介批评史作出系统梳理和探究实属不易,不但要描绘历时性媒介批评的演变轨迹,更要将共时性媒介批评活动的具体内容展现出来。该书以大历史观整体性视野,注重从源头上对中国媒介批评渊源作出论述,专辟章节帮助读者了解近代以前汉唐、两宋、元明、清前中期媒介批评历史,增强媒介批评学科建设的历史自信。其次,从唐代柳宗元笔下“仰万乘之威,而通内外之事”的进奏院状政治功能,到鸦片战争之际林则徐对外国报刊的“颇多妄语,不能据以为实”的告诫、晚清“苏报案”、民国初年暂行报律风波、新记《大公报》“四不”办报方针,再到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学科化萌芽、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实践与理论的成熟,该书注重展示近两千年来媒介批评的阶段性特点,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研究中国媒介批评的第一部通史类著作。

媒介批评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影响不断扩大,但由于学科建设较晚,有关“媒介批评”等核心概念辨析至今仍是当下探讨的焦点问题。胡正强教授直面学界关切,立足中国本土媒介批评实践经验,对时流三种主要“媒介批评”概念(即价值判断说、理性反思说、传媒评论说)一一臧否。该书从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政治思想史中寻求媒介批评观,又从这些知识体系独立出来,澄清了“媒介批评”的概念内涵,深刻揭示了媒介批评的思想性、政治性、阶级性与新闻传播专业性,纠正了许多媒介批评论著对这一概念的一隅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