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生活苏州

苏州人专属夏日美味扑“面”而来

白洋湾街道供图

随着夏至的到来,暑气渐浓。6月19日,在苏州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筑社区,一碗碗拌着自制黄豆酱鲜香的风扇凉面新鲜出炉,再配上晶莹软糯的炒肉团子,苏州人专属的夏日美味顿时打开了现场所有人的味蕾。

看似普通的凉面背后,其实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大唐六典》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唐朝时期,凉面为“冷淘”,每年夏天皇上举行朝会时,御厨都会供应“冷淘”。如今,这道“夏令御膳”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并在各地绽放出各具特色的美味之花。如:华北的麻酱凉面醇厚浓郁,西北的卤子凉面霸气豪迈,川渝的甜水面热情似火……而对于饮食清淡的苏州人来说,则讲究夏天吃点含碱的面条,清清肠胃。

苏州风扇凉面的制作颇有讲究,面条煮熟过水后,需要用电风扇吹凉。在上个世纪空调尚未普及的年代,电风扇成了消暑神器,不仅给人吹来了凉意,更是成就了这道应季美食的独特口感。现场,党员志愿者惠金根一边用筷子不停地拨动面条,一边用风扇对着面条“呼呼”地吹,“这样可以让面条爽滑而不黏腻,风扇凉面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同时,其他志愿者也在准备着配菜:泡发的木耳焯至恰到好处的脆嫩,新鲜的笋尖和毛豆在热油中煸炒出诱人的香气。装盘时,社区美食达人沈大妹将面条轻轻抖散,浇上各种配料。其中,最特别的当数那碗自制的黄豆酱,醇厚鲜香,为凉面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味。

“这黄豆酱是去年我和老姊妹一起做的,味道特别灵。”据沈大妹介绍,黄豆酱的制作十分考验耐心。黄豆需先浸泡整晚,煮熟后与面粉混合蒸制,切成小块后在梅雨季特有的潮湿环境中发酵,最后还要经过盐水浸泡和烈日暴晒,直到酱色由黄转红、质地变得浓稠才算大功告成。轻挑一筷,面条弹牙,酱香与清爽在唇齿间得到升华,瞬间唤醒了老苏州人记忆中最地道的夏日滋味。这份美味,不仅饱含着时令的馈赠,更凝聚着一代代苏州人对美食的匠心与执着。

此时,老苏州心头好的炒肉团子也正在火热制作中。这道夏至传统点心以鲜香软糯著称,制作工序也颇为繁琐。“皮子要用糯米粉和粳米粉按比例加入,再加水调和到不粘手之后蒸熟。”沈大妹手法老练,将面团搓成长条,再分成小剂子,在掌心轻旋,捏出碗状面皮。馅料则是当场现炒的猪肉末、虾仁、笋丁、黑木耳等多种食材,以猪油爆香,加入酱油、糖调味,炒至汤汁浓稠。“老人们牙口不好,这团子软乎,最适合夏天吃。”惠金根说。

据悉,此次活动依托街道“幸福港湾”计划,由党员志愿者为辖区20户特殊困难家庭和5位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送去了这份夏日美味。“这个面里的黄豆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独居老人蒋仁妹激动地说,这份承载着传统味道的夏日美食,不仅串起了代代相传的饮食记忆,也传递了社区守望相助的温情,为这个夏季注入了别样的清凉与感动。

张斓 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