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南京眼

十多年的期盼,终于出了家门就能上车

南京绿景路6000余居民圆了“公交梦”

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了

“太开心了,我们小区终于通公交了!”6月26日,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街道居民彭玉霞和邻居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当天,途经绿景路的217路小蓝鲸微循环公交正式通车,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方便地到达菜场、地铁和医院了。

这条从幕府创新小镇到玉桥商业广场的线路,承载着周边5个居民区2500多户、6000余名居民十多年的出行期盼。它的开通,不仅填补了绿景路3.2平方公里的公交空白区,更成为南京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开门办公交”理念的生动实践,见证了多部门协同破解民生难题的艰辛与智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娜 文/摄

道路狭窄限高,2500余户居民盼公交盼了10多年

绿景路位于幕府山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300米的市政道路,也是道路两侧文景花园、绿苑小区、江岸佳苑等5个小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但由于附近连通道路的条件、限高、限行等多种原因,这里长期以来是公交覆盖的“盲区”。

“以前出门买菜要走1个小时,到社区医院开药得先步行40分钟到35路车站。”居民龚粉红在这里住了10多年。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八九十岁的老人走不动,只能带着小板凳,走几步歇一会儿。

绿景路周边居民的交通困境受到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

现任鼓楼区人大代表、盛世花园社区党委书记王军表示,自2018年到任后,她连续多年关注绿景路出行难问题。“最大的坎儿还是道路本身——以前部分路宽只有4米,别说公交车日常运行了,连大一点的车子偶尔过一下都困难。”

此后几年,随着幕府山街道的持续扩建修铺,绿景路和水吉南路全线道路拓宽,这个路段具备了公交通行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地铁7号线的全线贯通为区域交通改善也提供了新契机。

王军表示,她和前任区人大代表相继提出过多个建议,“我们想让35路终点站延伸至此或调头返回,但因道路面积不达标,车子没法调头、停靠;提议308路大循环,又因道路狭窄、没法会车被否决。”

直至去年,王军看到丁家庄开通了微循环公交线,她又将绿景路开通小蓝鲸微循环公交写入建议。

南京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蒋祎华在调研中发现,绿景路居民前往最近的窑上村公交站需步行1公里,而向南到安怀村公交站需步行约半小时。而绿景路沿线居民老年人较多,学生上学、就医购药、日常买菜等基本需求因交通不便异常突出。为此,她建议,新增一条微循环公交线,或将35路、308路延伸至绿景路。

南京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接到蒋祎华代表提出的改善绿景路沿线居民出行难的建议后,迅速联合南京市城建集团、公安局、鼓楼区政府等人大建议承办部门,开展多轮现场勘察。

从5月12日首次现场办公,到6月26日新线开通,仅用时45天。

让决策听见民意,“开门办公交”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开门办公交”,是南京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一贯秉持的基本理念。为了让线路规划更贴合居民需求,此次交通部门也从一开始就邀请了人大代表、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全程参与方案制定。

6月6日,绿苑小区物业办公室里,南京市交通运输局交通执法总队一支队周巍建大队长,带来了最初讨论的两套线路方案:一是连接地铁7号线幕府山站与南京站客运枢纽,二是侧重衔接安怀村菜场。南京交通、公交集团在内部商量时,还是不放心,因此带着初步方案再次征求居民意见。

“但在与居民代表沟通时,他们提出了更实际的需求——既要方便换乘地铁,又要能直达玉桥商业广场这样的综合市场。”南京公交集团运营服务部线网规划工程师谢鑫回忆,“于是我们在现场又打磨出第三版、第四版方案,最终确定的217路线路,就是充分吸纳民意的结果。”

线路走向确定后,站点设置成为又一个焦点。工作小组带着设计方案多次实地勘察,最终在绿苑小区与江岸佳苑接壤处、水吉南路西侧等关键节点,利用有限的现场条件设置了站点,确保居民从家到站台步行的距离缩到最短。

“我们本来只要一条公交线把大家带出去换乘就行了,现在新线路开到了家门口,地铁站、菜市场、医院、综合市场都能直达,我们太满意了!”现场办公时,面对工作人员始终“问需于民”的工作方法,彭玉霞和居民们一次又一次开心地鼓掌感谢。

据悉,217路运营初期投入2台公交车,采用首末站定时发车模式,高峰时段还将试点加密班次,后期将根据客流需求动态灵活调整发车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