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大江苏

陈君起狱中所绘“梅花”、许包野家书……

近30件珍贵藏品揭秘革命英烈信仰

活动现场

卢志英烈士用过的瓷盖罐

卢志英烈士用过的台灯

陈君起狱中所绘“梅花”、许包野鼓励妻子读书的家书、卢志英奢华瓷罐背后的清贫坚守……6月27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办“文言物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文物藏品鉴研会”第三期“跨越百拾载 遇鉴新青年”活动,精心遴选了包括许包野、陈君起、卢志英、恽代英等众多英烈的珍贵文物近30件(套),让更多观众走近文物,感知英烈精神。

狱中丹青,陈君起的“梅花”傲骨

此次展示的珍贵文物,有的是烈士生前珍贵的合影,有的是烈士在学习和革命生涯中写给家人的书信、留下的手稿。

其中,1926年陈君起在狱中创作的水彩画《梅花》吸引很多人驻足。陈君起于1885年出生于上海南翔。因不满封建婚姻,她逃离家庭,进入上海务本女塾读书,接受民主启蒙和爱国思想熏陶;来到南京成为小学老师后,她步入婚姻,遭遇不幸后毅然决裂出走,走上革命道路,3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妇女工作,参与社会运动。1926年,她不幸被捕。

在狱中,陈君起始终沉着冷静,坚不吐实,并绘制了一幅梅花图,砥砺自身的乐观主义革命情怀。盛开的梅花星星点点,灿烂夺目。在画作的左上方,陈君起题写了“瘦梅虽老、犹鲜艳耐寒”九个字,也成为她人格的真实写照。

许包野的“读书”倡导与半个世纪的守望

陈列中,一封泛黄的家信尤为引人注目。这是许包野烈士早年写给父母的信,内容令人动容——他希望让妻子叶雁苹读书识字。

这封信展现了许包野开明进步的思想境界。许包野追求的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他希望夫妻能通过学习,拥有平等的人格与思想交流的基础。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封信背后的后续故事。烈士纪念馆人士介绍了最近发现的史料:叶雁苹女士在丈夫于厦门从事地下工作不幸失散后,从未放弃寻找。她苦苦寻觅半个世纪,写下无数封寻夫信函,直至最终得知丈夫早已壮烈牺牲。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既是革命伴侣间深情的悲壮注脚,也是革命战友间忠贞不渝的证明。

展台上另一封叶雁苹写给当时的广州省民政局请求帮助找寻丈夫下落的信,与许包野的家书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奢华瓷盖罐背后,卢志英的“双面人生”

鉴研会上,卢志英烈士使用过的几件生活用品——一只精美的日本进口瓷盖罐、一支钢笔和一盏台灯,引发了关于革命者“双面人生”的讨论。

“这只进口瓷盖罐,让人联想到其主人过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相关人士介绍:“这正是卢志英作为地下工作者‘化身富商’进行斗争的掩护。表面光鲜之下,是截然不同的清贫本色。卢志英和家人当时的实际生活极其艰苦,经常以面疙瘩、面糊糊充饥。”

“支撑他的是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崇高信念。这些文物让我们直观感受到革命者在复杂环境中如何把持自我、坚守初心的伟大情怀。”烈士纪念馆人士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文

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