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城事

毒品犯罪加快向网络蔓延更隐蔽

镇江两级法院筑牢禁毒司法屏障

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近日,句容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涉嫌贩卖毒品的案件。庭审结束后,镇江两级法院召开打击毒品犯罪新闻发布会,发布典型案件并介绍全市法院打击毒品犯罪相关情况。在毒品犯罪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新型毒品案件增幅明显,毒品犯罪加快向网络蔓延,青少年毒品滥用危害严重。

2024年6月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毒品犯罪案件36件99人,案件数量占同期刑事案件数量的1.17%。受理案件中,共涉及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犯罪28件90人,容留他人吸毒犯罪8件9人,审结25件70人,其中判处5年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的有12人。毒品类型上,涉传统毒品海洛因、甲基苯丙胺20件,涉三唑仑、依托咪酯等麻精药品16件。

据了解,镇江全市毒品犯罪案件呈现毒品案件数量略有回升、利用网络贩毒活动突出、毒品次生犯罪日益凸显、青少年毒品滥用危害严重等特点。

全市新型毒品案件增幅明显,今年受理的毒品案件数量虽略有回升,但总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大宗制贩毒品等源头性毒品犯罪、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等末端毒品犯罪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严打严控,传统毒品交易得到有效遏制、持续萎缩,吸毒人员转而寻求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质进行替代滥用,以满足毒瘾,涉三唑仑、依托咪酯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不断增多,2024年以来审结的毒品案件中,新型毒品案件占比已达44.4%。

随着线下打击管控力度加大,毒品犯罪加快向网络蔓延,手段隐蔽多变,犯罪分子利用境内外网络社交平台洽谈毒品交易,采取“埋包”、邮寄等方式交付毒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货币等方式收取毒资,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新常态,进一步加大了毒品犯罪查处和毒资流向的追踪难度。

受毒品所致的中枢兴奋、致幻或抑制作用的影响,毒品滥用者容易出现狂躁、抑郁、幻觉等精神障碍,从而导致其他违法犯罪。涉毒人员以成年男性为主。新型毒品具有较强的伪装性、隐蔽性、迷惑性,而青少年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弱,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容易放松警惕,沾染毒品,亟须加强预防教育。夏蕾 曹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