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随着第十五届江苏书展的开展,由现代快报联合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特别策划的“‘文’有读城、‘武’有苏超——‘文武双全’新江苏”专题展陈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登场。来自扬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雕版印刷技艺以及谢馥春脂粉制作技艺集体亮相,展示了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运河水悠悠流淌,见证着扬州2500余年的文明传承。这座浸润着诗意与匠心的“好地方”,不仅留存着厚重的历史肌理,更在岁月长河中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遗20项,省级110项,市级303项,县区级334项,先后评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2名、省级99名、市级589名、县区级455名。众多传承人化身文化使者,以收徒授艺、创办学校等方式,将独门绝技倾囊相授。政府专项扶持濒危非遗项目师带徒计划,高质量完成1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用影像与文字,将“扬州记忆”永久留存。成立扬州市非遗保护协会,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锻造出一支懂非遗、爱非遗的管理人才队伍,为非遗传承筑牢根基,让古老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非遗保护的征程中,扬州不断探索创新,以全新载体为非遗注入时代活力。在全省率先出台《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编制《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规范性文件,推动非遗保护制度化、规范化。依托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120余个非遗场馆、传习场所如繁星般点缀扬州,成为非遗传承的坚实阵地。
扬州深知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转化利用。通过推进“非遗+”战略,让非遗与旅游、产业、文创、美食深度融合,绘就一幅富民兴城的壮美画卷。
“非遗+旅游”,让诗与远方相遇。整合非遗资源与旅游线路,打造20条特色非遗旅游与研学线路,非遗进瘦西湖等5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创成国家级、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省级非遗创意空间5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家。“扬州非遗购物季”“扬州·好运集”等活动带动线上线下产品销售30余万件,销售额近3000万元,让非遗产品畅销四方。
“非遗+产业”,催生经济新动能。漆器、玉器、琴筝、乱针绣、毛笔等非遗产业蓬勃发展,培育省、市、县级非遗工坊30多家,企业商户近1500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非遗+文创”,让传统焕发时尚魅力。文化企业积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数字藏品层出不穷,广陵古籍刻印社、谢馥春等非遗老字号入选国风游戏官方合作伙伴,在文创领域大放异彩。
“非遗+美食”,点燃舌尖上的乡愁。扬州包子、扬州炒饭登上《舌尖上的中国》,三和四美酱菜、富春茶点等非遗美食品牌,香飘四海,成为扬州美食文化的闪亮招牌。 韩秋 顾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