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关注

小龙虾上热搜!一次吃不超过10只?

其实不必“谈虾色变”,建议不吃或少吃虾头、虾黄

疾控的提醒引发网友热议 网页截图

进入夏季,麻辣鲜香的小龙虾是当之无愧的“宵夜顶流”,然而小龙虾不宜过量食用。5月6日,江苏疾控发布提醒:注意哈夫病!其中提到:建议一次食用小龙虾不超过10只。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哈夫病是什么?

5月6日,江苏疾控发布“5月防病提示”,提醒市民注意预防哈夫病。

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世界各国均偶有发生,一般是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明显的规律。

近年来,在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出现了数例因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例。除了吃小龙虾,吃海鱼、淡水鱼都出现过类似的案例。

龙虾吃多了一定会得病?

关于预防措施,江苏疾控提醒,浅“尝”辄止,适量食用。建议适量食用小龙虾,不要过量,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只。

特殊人群建议不要食用小龙虾。易过敏人群及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建议谨慎食用小龙虾。

如果在外就餐食用小龙虾,建议选择正规的、卫生条件较好的餐饮店;不要食用野生小龙虾,不要自行捕捞野生小龙虾食用;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龙虾,建议从农贸市场或大型商超等正规渠道购买小龙虾。对此,不少网友表示:10只根本不够!

5月7日,上海网络辟谣称:无须“谈虾色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疾控、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等专业机构都公开表示,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吃小龙虾会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简单来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具有相似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引发原因多种多样。

除了食用小龙虾等水产品外,还包括过度运动(如跑马拉松、不当使用筋膜枪)、中暑等;部分药物、感染、某些代谢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也会引发相关症状。

在相关新闻中,也会发现部分患者既吃了小龙虾,又进行了运动,或本身存在一些疾病,所以无法判断到底是什么引发的病症。事实上,国内外一直在研究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却都没有定论。小龙虾引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小概率事件,无须“谈虾色变”。

“小龙虾很脏”是真的吗?

有人说,小龙虾长在污水里,特别脏;也有人说,商家用“洗虾粉”清洗小龙虾,而且小龙虾重金属超标,吃了会中毒……这些说法是真的吗?5月8日,#小龙虾很脏完全是误解#的词条冲上热搜。

根据国家规定,小龙虾的养殖场水质要符合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饲料喂养要遵循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其中对重金属、农兽药残留含量做出了安全限定,所以在源头上,小龙虾的生长环境是有保证的。

此外,规范养殖的小龙虾虾肚原本就是白色的,附着的水草、塘泥等通过浸泡、流水等可以轻易清除,所以不需使用“洗虾粉”。

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放心随意吃小龙虾了?虽然说不必“谈虾色变”,但在准备吃小龙虾时,还有这些要点需要注意:

购买正规渠道养殖的小龙虾。不要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或者自行到江边或河沟捕捞野生小龙虾进食,野外水质状况不明,小龙虾的品质无法保证,尤其是洪水冲出来的小龙虾不要吃。

尽量选择食材新鲜的小龙虾。新鲜的小龙虾个头均匀,头和身几乎各占一半,颜色红亮,腹毛和爪毛干净、腹白,新鲜的龙虾肉有弹性、嚼劲。外出就餐食用小龙虾时,要选择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店铺,不建议选择个别无证夜市摊贩或者流动摊贩上的龙虾。

烧熟煮透。买回来的小龙虾,最好放清水里养24~36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并清洗干净。小龙虾有硬壳,要适时增加烹饪时间确保烧熟煮透,以杀死小龙虾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

不吃或少吃虾头、虾黄。小龙虾大部分器官集中在头部,虾黄是虾的肝胰腺,虾头更容易吸附蓄积重金属、毒素及细菌等污染物,所以最好不要吃虾头和虾黄。

适量食用。小龙虾蛋白质含量较高,而且属于中嘌呤食物,一次食用的数量不宜过多,建议一次食用小龙虾不超10只。对于尿酸较高过敏人群,食用大量小龙虾会增加痛风、过敏的风险。如果吃完小龙虾24小时内出现全身酸痛乏力、四肢肿胀、酱油色尿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治疗和问询,协助医生开展流行病调查工作进行溯源。

综合中国青年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