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自称“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的人士,近年来频频参加多地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新闻理论研究、法学等领域的学术论坛。然而,我国并没有所谓的“辽宁理工大学”。7月4日,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网络反映魏新河有关情况的通报”称,魏新河系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经研究决定,已停止魏新河工作。因涉嫌招摇撞骗罪,魏新河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此前据澎湃新闻报道,有高校人士透露,自称“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的人士在2023年向某高校学术会议投稿,经审核发现,其投稿存在严重的抄袭嫌疑。
“魏新河”的骗术并不高明,只要查一查其声称的单位和姓名就可以知道真伪。费解的是,就是这个“查无此人”的骗子,曾参加过多个学科学术会议,有时白吃白喝不算,还在会议上大放厥词,污染学术环境,给学术界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骗子终究要露馅。尽管曾经在公开消息中提到“魏新河”参会的学术会议,已经删除了相关报道,但该事件仍值得反思。这些学术会议往往对参会的学者身份缺乏鉴别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线下学术会议也曾被发现有冒牌货参加。
骗子固然可恨,但如果相关学术活动“掺水”,也无形中为骗子们提供了生存土壤。必须承认,如今一些学术会议已经名不副实,名称看似“高大上”,可实际内容却令人失望。但主办方对参会者来者不拒,这无疑让“魏新河”们有机可乘。
“魏新河”多次行骗成功,暴露出有些学术会议确实“掺水”严重,这就提醒办会方,切莫拿“学术会议”当儿戏。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制定主办相关学术会议的标准,谨防打着举办学术会议旗号捞取好处等行为。
学术骗子生存土壤有待铲除。只有铲除“魏新河”这类学术骗子的生存土壤,才能让学术会议回到正轨,“魏新河”们才会没有行骗的机会。
山东 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