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姑苏区第50期“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中,为回应居民提出的“关照老人健康”需求,姑苏区苏锦街道光华社区联动李良济国医馆和平江新城卫生服务中心,现场开展膏方养生及香囊手作体验活动,居民现场体验非遗膏方,感受传统养生智慧。
近年来,苏锦街道始终把“倾听民声、解决民忧”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抓手,创新构建社情民意联系日特色处办机制,通过“每日走访摸需求、层级会商解难题、多方协同聚合力、闭环管理见实效”的全流程体系,将“小事即办、急事快办、难事联办”的服务承诺落到实处。截至今年10月,苏锦街道已累计收集民生诉求8000余件,推动一批民生与发展项目落地,为姑苏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李阿姨,您反映的小区东北角的原雨水回收坑因废弃塌陷,我们确定方案后立即启动改造施工。”在苏锦街道苏锦一社区,社工一边记录居民诉求,一边同步更新“社情民意台账”。这是苏锦街道“每日走访”机制的日常场景——工作人员坚持“每天都是‘社情民意联系日’”,通过“敲门聊、现场记、即时办”的方式,第一时间捕捉群众急难愁盼。目前,该雨水坑已按标准完成填埋,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小区环境重现整洁美观。
“下周就是社情民意联系日,今天我们先把收集到的问题过一遍。”在苏锦街道的会议室里,一场“社情民意联系日”的“预办会”正在进行。这是街道坚持了三年的特色做法——在“社情民意联系日”开展的前一周,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牵头,提前召集相关部门,对收集到的问题“先筛一遍、先办一批”。在“社情民意联系日”当天,对预办会未解决的问题“面对面沟通”;“社情民意联系日”后的第二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牵头召开“会办会”,对“疑难问题”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到了第三周,对“会办会”上仍未解决的事项,纳入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主持召开的重点工作相关会议。“从预办会到重点工作相关会议,我们形成了‘周调度、月研判’的节奏。”苏锦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分级会商机制,构建起覆盖“前端收集—中端会商—后端落地”的全周期流程,让民生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社情民意联系日”工作不是一场街道的“单打独斗”,要把各方力量都拉进来,让资源跟着需求走。苏锦街道的这一理念,把社情民意机制升级为“多方共治”,形成了“1+N”的治理格局。
在今年8月底第三届“灯火七夕 爱在新城”平门塘主题消费季活动现场,姑苏区政协携手苏锦街道政协联络工委举办的“社情民意联系日”特色市集热闹开市。该市集以“海棠听声·委员解忧”为主题,设置12个特色摊位,企业委员与行业专家深入基层,为居民提供涵盖生活服务、健康咨询、金融科普等多领域的专业服务,凭借“接地气、办实事”的特点赢得群众认可。
近年来,苏锦街道的社情民意联系日特色处办机制,逐步形成了“三个坚持”的经验:坚持“全周期管理”,从收集到闭环不脱节;坚持“多方化协同”,让资源跟着需求走;坚持“实体化支撑”,让民意服务看得见、摸得着。“这个机制的核心,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每一个环节——每天走访是为了‘知民情’,分级会商是为了‘解民忧’,多方协同是为了‘聚民力’,闭环管理是为了‘暖民心’。”苏锦街道党工委书记何强说,未来该街道将秉持“每天都是‘社情民意联系日’”,持续优化机制,深化与商圈的联动,推动“民生”与“发展”双向赋能。
张恬 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