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封丘 张晓峰
我们70后,在一起闲谈儿时的美味时,都不约而同地会提到油窝窝。那是北方农村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我记事的时候,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吃的还是窝窝头。既有高粱面的黑窝窝头,又有玉米面的黄窝窝头。黄窝窝头吃多了胃里会泛酸,我们这里的人都说是“烧心”。而黑窝窝头基本上没有什么副作用,因此,那时候的主食是黑窝窝头。但黑窝窝头也有不足之处,趁热吃可以,一凉了就坚硬无比。据说,冬天里两口子吵架,吵着吵着,打起来了。女的拿起一个黑窝窝头砸到了男的头上,竟然鼓起了一个大包。还有个段子,用凉黑窝窝头喂狗,狗啃了好一阵,竟然无从下口,最后果断放弃。
那时候吃得不好,往往半晌就饿了,在学校是没辙了,只能忍着。若是放假在家,那可是忍不住的,胃里像有一双小手在扒挠,让人心神不宁、坐卧不安。那时候主食还不能保证呢,哪有什么零食呀?只有打篮里窝窝头的主意了。篮子是挂在屋梁上的,说是防老鼠,其实是防我们这些孩子的。但防是防不住的,站在地上够不到,就站到凳子上;还够不到,就再摞一个凳子。
如果是夏天还好些,冬天里窝窝头拿到手也是无从下口,你想呀,狗还啃不动呢!不过,我们有办法。那时,冬天家家户户用的是煤火。虽然火是封着的,但煤火口周围还是非常热的。我们耐着性子,把窝窝头放在煤火口上烘。窝窝头渐渐热了,不过还是硬的,烘热的窝窝头和刚蒸出来的、刚馏热的还是不同。我们不知道是谁的创造发明,在窝窝头的窝窝里滴上几滴香油,撒点盐,窝窝头里马上蒸腾起一股香气,这股香气会马上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甚至会飘散到院子里,邻居家。还不用急着吃,拿双筷子,把窝窝头从里面捣碎,让香油和捣碎的窝窝头充分混合。这就是所谓的油窝窝!左手捧着窝窝头,右手用筷子夹着浸透着香油的窝窝碎块儿,一点点细嚼慢咽,我敢说,那是当时贫寒生活中最大的享受了。
一个油窝窝下肚,更加勾起了食欲。有心再做一个,又怕家人发现。心里斗争来斗争去,还是抵御不了美食的诱惑,只好铤而走险,如法再炮制一个。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家人收工回来,一屋子还飘散着油窝窝的香气,抵赖也抵不过。好在只是数落一阵,并没有什么严厉的惩罚。
现在窝窝头,比白面馒头贵多了。吃窝窝头的时候,也有各种精美的小菜,用不着做成油窝窝了。但仍是时常记起儿时的油窝窝,这大约就是相见不如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