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感染性疾病科,很多人会联想到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觉得这个科室离自己非常遥远。但实际上,随着诊疗范围的扩大、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科室除了接诊流感、新冠等呼吸道、尿路感染等感染病外,还承担了许多非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注重感染病亚专科建设,在不明原因发热、疑难复杂危重感染的层层迷雾中,一次次抓住真正的致病元凶,帮助患者重返生活。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文 吉星/摄
肺炎反复发作,他找出心脏上的“蜂窝”
近一年,40岁的吴女士(化姓)被肺炎反复折磨。“就是突然开始咳嗽、发烧,到了医院一拍CT,就是肺炎。”这样的病情,平均一两个月发作一次,虽然每次都能通过治疗缓解症状,但始终难以彻底解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吴女士找到了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陶臻。听诊时,陶臻抓住了吴女士心脏上的一丝杂音,他想到了一种同样会导致反复发热的疾病——心内膜炎。进一步查体,他一眼锁定了吴女士眼睑上的一个瘀点,这是心内膜炎的典型症状,最终,心脏彩超确定了心内膜炎。正因为多想了一层,这才让陶臻发现了蛛丝马迹。
肺炎怎么会和心脏相关?原来,吴女士的右心门上产生了赘生物,这是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感染病原体沉着在心脏瓣膜上而组成。陶臻介绍,这个赘生物会不断脱落,随着血液到达肺部,就像蜂窝不断飞出马蜂,来到肺部捣乱,因此产生了肺炎。
很多时候,长期发热不退原因不明,这背后可能是肿瘤,也可能是免疫性疾病,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是感染原因。感染也可能只是“海面上的冰山”,而海面之下潜藏和隐含的疾病非常复杂。因此,各类“热病”、疑难复杂危重感染诊疗也是科室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疑难杂症大多是常见病,只是它们戴着各种面具来到医生面前,这就要求医生要练好内功,具有缜密的临床思维和本领,想得到才能看得见。”陶臻总结道。
严控院内感染,守护人体的“脆弱时刻”
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比许多人了解的要复杂许多,但这个科室的危险程度,却远远低于大家的想象。正因为接触到的患者许多有传染性,所以防护更加到位,反而被传染的风险降低了,该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也是院感防控的主力军。
“明明手术很成功,为什么住个院还感染了?”在许多医院,常常会有患者家属提出这样的疑问。而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自己人”惹的祸。陶臻介绍,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难以计数的细菌,正常情况下,细菌各司其职,与人“和平共处”。但疾病或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等,导致患者免疫机能低下,自身携带的细菌则会乘虚而入,引起患者感染发病。比如中风瘫痪在床的患者容易出现肺炎,还有患者会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等,这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感染性疾病科恰恰要在这些人体的“脆弱时刻”,通过临床经验,尽量减少感染发生。
除了这种内源性感染,院感还包括外源性感染。陶臻介绍,因为感染性疾病有病原体,可能会存在于环境、物体表面,所以科室会严格进行消杀。
在病房,记者看到,还有一个机器人,每天进行三次空气消杀。即使是小小的手消,也是感应式的,避免触碰留下盲区。
应对“叠加感染”,精准甄别对症治疗
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支原体肺炎、流感等多种传染病叠加,更让许多患者就诊时一头乱麻。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开设发热门诊,通过鼻拭子采样,检测抗原,精准甄别患者是甲流、支原体,还是新冠病毒感染。陶臻告诉记者,这一方法快速有效,筛查出感染类型,便可对症下药。
“目前感染肺炎支原体的人群中,儿童占大多数,但是支原体的耐药率较高。”陶臻介绍,目前,一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生素为处方药,建议及时去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广泛长期使用,部分支原体感染患者出现对阿奇霉素耐药反应,可根据临床及检测情况,遵医嘱根据患者年龄调整用药,如四环素类的多西环素、奥马环素或喹诺酮类等。此外,该院还提供支原体耐药的检测,提高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抗原检测的“加速度”,离不开感染性疾病科独立设置的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该科室充分发挥临床与实验室相结合的优势,为临床疑难病诊断、医院感染防控及感染科研也提供了许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