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赵培龙
真正购书、藏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军校学员每月都有津贴补贴,平时吃穿用度全是供给制,除了买肥皂牙刷、邮票信封等,剩下钱就可用来买书。军校毕业时我已有文史哲类图书三十多本,毕业分配托运行李时明显超重,软磨硬泡,负责托运的助理员同志才同意给我加重付费。
分到南京后住集体宿舍,衣柜就一个木头格子,放完衣服书就无法进入,只好将常用书排放在桌面和床头靠墙一边,其余找来木箱存放集体贮藏室。几年过后,我有了一个小单间,找了一个多层木柜子,这时书虽然多了,但好歹有了安身之地。调到机关工作后,两人一间集体宿舍,大家各有一个小书柜,阅读还是十分方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爱人和孩子随调南京,承蒙领导照顾,分给我一个带有小厨房和小卫生间的单间宿舍,但空间小到只能放一张双人床、一张饭桌和几张板凳,墙角处还能放一个简陋的木头衣柜,我的书只好仍然放在集体宿舍。时间来到九五年底,我终于分到五十平方米的公寓。激动之余,我在小客厅放了个多层文件柜,权当书橱使用,书多,挤得满满当当。
本世纪初,我终于分到一百多平方米的公寓。装修时,我专门设计了书房,买了四个漂亮的实木书柜,同时购买了写字台、电脑等。有了它,我的学习写作方便了许多,再也不愁书没处放了。然而,仅两年多光景,随着不断买书,我的书房又开始拥挤起来。虽然每年都淘汰一些,但由于舍不得,左挑又拣,一次根本淘汰不了多少。有些书只好移到客厅和卧室,弄得家人抱怨不已。后来购书干脆放在办公室,可年把工夫办公室里也是书满为患。我在南京调整了四个单位,每每离开时都要淘汰几大捆书,每每心痛不已。后来尽管十分慎重,但喜欢的书还是咬牙买下来。
两年前,我即将退休。办公室的书同样要跟我回家养老。虽然现在家中书房比先前大了许多,但放书仍然拥挤。怎么办?为了这些“知心朋友”,我想了几个方法,一是留下喜欢的,二是赠送朋友,三是卖掉过时陈旧的,四是捐赠图书馆。现在看来,捐赠这一招真不错。我一次性捐赠某职业学院图书馆七百多本,学院领导很重视,专门举行捐赠仪式,让图书馆辟出专门陈列室,并允我随时去图书馆阅读包括馆藏的所有书刊资料。现在,相当于我的藏书增加了数十万册,我的书房由几十几平方来,增加到了数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