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聚焦2024南京两会

去年接待游客破2亿人次

代表委员为“总要来趟南京吧”支招

陈智敏

曹劲松

陆文杰

严菲

这个冰雪季,“冰雪之城”哈尔滨接住“泼天的富贵”,火爆出圈,成为新晋网红城市“顶流”。这一话题也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1月16日,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市长陈之常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2023年全年南京接待游客突破2亿人次。“网红南京”何以留住流量,一路长红?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南京既要学习其他网红城市,也要深挖本地特色,多维度塑造城市立体品牌形象,塑造真正的城市竞争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卢河燕 杜雪迎/文 顾炜/摄

市人大代表陈智敏:

建议弘扬滨江特色文化,打造文旅新名片

从“淄博赶烤”到“哈尔滨冰雪文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旅游被看见。市人大代表、燕子矶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规划拓展部部长陈智敏也关注到哈尔滨爆火的现象。她认为,除了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吸引力之外,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这对南京也有借鉴意义。

陈智敏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持续推动滨江两岸风光带提升,塑造标志性景观节点,更好展现城市滨江风貌”,认为南京要更加利用好滨江地带,展现滨江文化特色。比如,燕子矶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矶”,拥有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燕矶夕照”、达摩古洞等,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这里集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于一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幕燕滨江风光带看一场日落,登上观音门公园‘樱花天梯’,打卡2023年南京马拉松终点燕子矶滨江公园……”

据了解,燕子矶老镇文化商业街区正在建设中,延续老镇肌理,将建设成为集商业、餐饮、旅游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载体。在陈智敏看来,“滨江风光带不只要有诗情画意,还要完善餐饮、停车、酒店等配套设施,提供多元化消费、休闲场景,让建筑与地形和景观有机融为一体,串珠成线,提档升级,让更多人了解到燕子矶滨江的独特之处,打造滨江文旅新名片。”

市人大代表曹劲松:

建议发挥社交平台优势,撬动文旅市场新蓝海

市人大代表,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认为,当下,氛围经济正在重构文旅新生态。“从场景经济到氛围经济,文旅市场更强调体验感,也就是游客在现场感受到的情感、情绪以及关于这座城市的氛围。”

文化旅游新业态频现,城市如何在拼“流量”的同时增“留量”?曹劲松表示,首先要重视突破式创新,在原有的文旅体验基础上,增加新的体验点,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让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此外,突出年轻态消费,抓住年轻人的消费新需求与社交新趋向,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与文化体验,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在曹劲松看来,网络化传播为城市形象宣传、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平台,在文旅“破冰出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建议,要用好新媒体手段,发挥社交平台优势,助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陆文杰:

建议增加公交车辆,畅通“网红”片区交通微循环

刚刚过去的一年,南京旅游迎来强势复苏,“总要来趟南京吧”“你一句春不晚,我就来到了真江南”促进南京文旅火爆出圈。

南京既是六朝古都,也是世界文学之都,夫子庙、中山陵等景区全国闻名。在市政协委员、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陆文杰看来,正是这样独特的气质助力南京成为“顶流”。

陆文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此次政协会议,她带来的建议与文旅相关。“我分别在工作日、周末、法定节假日,去钟山风景区多次调研。”据她观察,2023年,平常周末钟山风景区的客流量就能抵得上往年黄金周的客流量,目前包括观光车等在内的公共交通运力是不够的。她建议,景区内部“微循环”公交车辆常态化运营,增加公交车数量,提高运载能力。优化公交线路,覆盖更多景点。同时她建议针对节假日、大型活动等高峰期制定专门的交通管理方案,增加临时调度人员和设备,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南京要‘坚持弘扬新风、传承文脉,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擦亮博爱之都、人文绿都、文学之都金字招牌,加快建设更有文化厚度、文明高度、国际知名度的魅力南京’。”聆听政府工作报告,陆文杰深有感触。她还萌生了一个想法,策划制作20集微课《文都南京——诗篇里的金陵足迹》,带领大家更深入地感受南京的风采。

市人大代表严菲:

建议打造特色市集,给年轻人提供新社交方式

“‘南方小土豆’‘东北小冻梨’……这些我之前在新闻上看到了,各地文旅部门也都卷起来了。”市人大代表、南京金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严菲带来的建议也与此相关。

城市红了后,很多人关心“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的问题。严菲认为,在高涨的热度背后,南京要深挖自身资源,她特别看重“市集”的能量。“要集中组织具有南京文化特色的市集,引领新型消费,也给年轻人提供新的社交方式、创业就业新平台,同时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需求。”在严菲看来,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非遗本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对其进行商业化价值开发,不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路径,让非遗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不断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及融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