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我出生在闺奁营

□南京 周昭琦

20世纪50年代初,我出生在南京老白下区的“闺奁营”小街,“闺”就是“闺女”,“奁”指的是“嫁妆”。当年闺奁营20号,是我们周家大院,共计四进20多间老房。周家祖上从苏州迁到这里,建成了周家大院,有200余年的历史。看到这个街名,从字意上或许能猜出这里古代曾是卖陪嫁品的地方。这条古老小街,东西走向,位于内桥北侧,洪武路东侧。老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拆迁建高层楼,而老街还在,但地名曾消失过一段时期,如今又恢复老地名。60年前,我小时候的印象中,闺奁营大多“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式明清房,临街的店铺掺杂着居住的人家。

闺奁营已有近七百年历史,元代就形成了经营集市,主要经营陪嫁品高脚木盆、长木洗澡盆、圆木洗衣盆、铜脸盆、铜脚盆、铜烫壶、铜手炉、铜脚炉,丝绸、棉花胎、棉织品床上用品等等。由于这里出售的闺奁梳妆镜箱品种多,价高的价廉的都有,能满足各阶层需求,远近城乡闻名。

1954年,闺奁营开始整治街道编新门牌,因小街不长,仅编40余个门牌号。自编上门牌号后,门牌多年有序不变。我住在闺奁营30多个年头,目睹闺奁营,由过去清一色明清时代留下的破旧老建筑,演变到如今现代化高楼大厦的一步步发展全过程。1993年,闺奁营小街两侧古民宅开始动迁,拆迁户先搬出原居住处,待高楼大厦建成后,拆迁户再全部乔迁新居高楼。

闺奁营小街虽不长,流传下来的故事却不少,我小时听爷爷讲得最多的是“美人街”故事。说明朝洪武年间,这条街曾被称作“美人街”,是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九个嫔妃卢氏曾居住在这里。该女生得特美,得此地名。传说卢妃进宫时,她家陪嫁的金银细软闺中妆奁,摆满了整整一条街。皇帝派一个营人马前来迎接,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引得无数百姓挤来庆喜。后来军师刘基说“美人街”俗气,还是恢复闺奁营为好,于是闺奁营一直延续下来。

爷爷还说过,闺奁营一直流传“巧断鸡案”的故事。说闺奁营曾有个米店,一天农妇拿一只老母鸡到闺奁营街头卖,不小心让鸡跑进老板家的鸡群。农妇进店告知老板:“我的鸡跑到你家鸡群里去。”可老板不认账,不肯还给她鸡,两人吵起来。这时上元县,就是原白下区地域的县令陈漠微服私访路过此,上前问农妇:“哪只鸡是你的?”农妇指着鸡群:“那只黄毛鸡是我的。”县令问米店老板:“你家鸡喂的是什么?”老板支吾:“我开米店当然喂米!”县令又问农妇:“你家鸡喂什么?”农妇说:“我喂麦子。”县令下令手下把这只鸡当场剖开。那只鸡肚里面全是麦子。县令要罚米店老板,老板不服说:“真是多管闲事!你算什么?”县令说:“本官是上元县令陈漠!”

老百姓看是父母官来了,磕头作揖:“大人,你做做好事,我们这里路不好,下点雨就积深水,百姓们叫苦连天,这米店老板囤积粮食等时机卖高价,他有钱就罚他修路吧。”县令说:“就罚你把闺奁营这路修好。”上元县令巧断鸡案,惩罚米店老板,又做修路好事,闺奁营百姓拍手称快。

40多年前,我出嫁,搬出闺奁营。我爷爷说过,祖上是明末清初到南京做生意,主要经营人参蜜饯桂圆核桃等天然保健品,还经营过酱菜生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家大院人为支援国家建设,让出紧靠临街一排房,包括正房厢房柴房,建成集体性质的闺奁营纸盒厂,这是当年老白下区的主要纸盒厂。到1993年拆迁,纸盒厂在这里生产经营了40余年。

如今,闺奁营街牌又被挂上了老街,路过这里,就会想起闺奁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