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大江苏

最美基层干部裴安年:

赓续大湖文脉,倾情文博40载

裴安年在洪泽湖边制作拓片

四十年如一日,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用脚丈量土地,把人生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洪泽湖大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他的工作日记多达20多本,记录文字20余万字,累计发现各类文化遗存128处、文物点237个,成了洪泽湖畔“掘宝人”、洪泽湖文化“活字典”。

他先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江苏好人”等荣誉称号。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裴安年江苏“最美基层干部”的荣誉称号。

通讯员 谢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子璇 文/摄

“小学文凭,博导水平”

“你看博物馆里的这把枪,4米多长,当时我一个人扛回了馆里,很兴奋。”近日,裴安年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激动地描述当年的场景。两年时间里,裴安年先后跑了18趟老子山,这把枪是过去渔民用来打野鸭的,抗战中用过,又名“功臣枪”,他如获至宝,一鼓作气把大枪扛到了船上,抬进了馆里。2004年,洪泽湖博物馆筹建完成,裴安年也从此担任洪泽湖博物馆馆长。

裴安年并非文博科班出身,最初是洪泽蒋坝镇农具厂工人。出于对文博工作的兴趣、热爱和自荐,裴安年后来被调至县文化部门专门从事文博工作。从此,裴安年和文博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原洪泽县文化局局长夏宝国介绍,裴安年所储备的有关洪泽湖的文博知识也是最全面的,为了让大家能更多地了解洪泽湖的历史,每次参观前,他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前准备不同的讲解稿,只要是大家提出的有关洪泽湖历史方面的问题,他都能作出专业的解答,说他是“小学的文凭,博导的水平”一点也不为过。

他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将本地早先记录的人类生活年代向前推进了两千余年。1991年,裴安年将自己的考古调查撰写成《洪泽县考古调查述要》,1992年撰写了《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他的调查成果也填补了洪泽文博档案的空白。

出迎朝阳归披月,带来多少喜与悦

洪泽湖大堤进行第三次大型加固维修时,三河闸收藏有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32块。那一年夏季天气特别炎热,洪泽湖大堤边无遮无挡,裴安年多次骑着自行车前往三河闸,对每块石刻进行系统的登记、测量、拍照,把一部分石刻做成拓片以便保存。做拓片是一项细活,步骤繁琐,首先用水把石碑洗干净,选取大小合适的宣纸覆盖在石碑上,用毛巾轻轻润湿使宣纸贴于器物表面,用带墨均匀的扑子,向纸上轻轻扑打,多次均匀拍打后,黑白分明的拓片便形成了。

那时候交通不便,只有靠走路,乡间还都是石子路,特别费鞋,裴安年基本每个月都要换鞋,别人的鞋子都是鞋头鞋跟破,而他的鞋全是鞋底破,两三年时间,他穿坏了近三十双力士鞋。

倾情文博事业,传承大湖文脉

洪泽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湖泊命名的博物馆,也是南京博物院分院。2005年洪泽湖大堤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裴安年一人制作完成了全部申报文本,最终一次性便获得通过。其同期制作的洪泽湖大堤记录档案文本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优秀档案”。裴安年编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洪泽县资料汇编》《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等书刊,积极宣传洪泽湖及大堤的各类文化遗存,得到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的肯定。最终,洪泽湖大堤作为大运河的重要遗存节点被编入大运河申遗文本。

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卷》记录着他为洪泽区不可移动文物点出版大量文物考古调查成果。

2023年4月,因年龄、身体等原因,裴安年离开了倾情工作40年的文博岗位。临别时,他将自己收藏的100多幅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如今,年近七旬的“老裴”仍然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所深爱的文博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