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缪志刚
儿时记忆里,一年最快乐的是夏天,最温暖的日子则是冬天。
乡村的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人们被迫停止了田间劳作,拴在地里直不起的腰身,可以舒展歇劲了。
空闲中,乡亲们开始张罗过年的物事,母亲精心算计一年的收成如何安排。孝敬长辈的年礼,全家人的新衣裳,子女的压岁钱,年夜饭的菜肴,正月里请几桌客人……她反复盘算,把每分钱都掰出香味、放出光泽来。
“雪花飘飘,馒头烧烧……”这首南通童谣反映了蒸馒头是腊月里的头等大事。那时蒸馒头工序复杂,先将去年的老酵饼用温水化开,每天将米粥投进酵水缸里捂起来,发酵时吱吱冒泡像鱼吐水的声音,散发出老酵特有的甜香味,闻得人心也甜醉。五六天发好酵后,请亲戚、邻居帮助蒸馒头,用老酵蒸出来的馒头香、白、软、绵、筋道。
蒸馒头和酵是一项融技巧与力气的活儿,精壮的和酵人只穿单衣,将面粉和酵水不停地和、拌、揉、搓、揽、扒、翻、揣……做成长条或圆形馒头,置于笼屉。仓廪实而知礼节。做馒头前,大人吩咐小孩不得说晦气话、哭闹,否则馒头蒸不熟,讲究一点的在馒头上盖红花或“福”字的印,有老人的家庭规矩更多,馒头装笼之前,要在灶台旁上香叩头,上锅前要端着笼屉跨火。
笼屉一层层叠在盛满水的大铁锅上,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当蒸汽从最顶层四处漫溢,就大功告成了。性急嘴馋的孩子抓着滚烫而弹性十足的馒头,塞进嘴里,一边烫得跳脚,一边伸出舌头倒吸凉气,热腾腾的生活也钻进了胃里。
接着主妇们准备着守岁和请客的美味佳肴,灌香肠,腌咸肉、咸鱼,烧红烧肉,煮小鱼冻豆,炸肉圆,油烟四起,香味扑鼻。寡薄的空气和锅盖捂不住秘密,风和炊烟早就走漏了浓浓的香味,更何况久未闻见鱼、肉香味的鼻子多么灵敏,一嗅便能辨出哪家做了什么美食。大人盛上一碗,吩咐小孩送给邻居,温暖就在手中传递着。
男人们成了书法家,挥毫刷刷写春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端详满意后,带着小孩贴春联、贴喜笺、贴福字,红彤彤一片,吉文福字,一派春节的喜庆火红。
除夕这天,父母领着孩子,带着祭品、纸钱,给先人上坟烧香,双手合十磕头,口中念念有词,神色虔诚肃穆。晚上,全家人端坐桌前,享受一年难得的丰盛美食。正月初一开始,邻居、亲戚轮流拜年,办酒席请客,礼尚往来间彼此更加亲近。
这个季节,孩子们撒开脚丫拼命地玩,露着满是冻疮的小手,骑自行车、推铁环、放炮仗、捉迷藏、抽陀螺、打雪仗,清脆的笑声随风飘荡,河面的冰冻仿佛也被融化。
那个年代还有一种独特的游戏——挤暖。伙伴们冻得瑟瑟发抖,两腮通红,拖着鼻涕,袖着手,一溜儿背靠在向阳的墙上,喊着“一二三”的嘹亮口号,肩膀抵着肩膀,使劲向中间挤,反复撞击,不一会儿全身就暖烘烘了。
寒冷与贫穷的岁月,人们对幸福温暖更加珍惜,真诚地奔赴靠近,日子便亮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