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漫步南公式河

□南京 徐延彬

南洺河,一条不足百公里的小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部摩天岭南麓,沿小摩天岭山谷曲折南奔,至紫山西麓武安永和村,与发源于摩天岭北麓的北洺河汇合,是为洺河。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层层梯田把山腰缠。”“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漫步南洺河源头的朝阳沟,群山之间回荡着现代戏《朝阳沟》的经典旋律,温馨而惬意。

南洺河一路向南,流到冶陶古镇渐渐变缓。冶陶“西通秦晋”,为东西交通要冲。走在古朴典雅的小街巷,“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元勋居胡同”“土地会议窑洞”等红色文化遗产,仿佛在讲述着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南洺河缓缓流淌,来到了磁山脚下。这里,东邻鼓山,山峦起伏,森林密布,草木茂盛。南洺河把最遥远、最温暖的记忆镌刻在北岸高高的台地。

磁山文化遗址,揭开了远古农耕文明起源的冰山一角。抚摸遗址上的表土,我隐约看到八千多年前宽阔的河面翻腾着浪花,磁山先民捕鱼、狩猎、修筑半地穴式房屋,鸟头形支架下冒起了浓浓的炊烟。

走进展厅细观展览,方知磁山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粟遗物的发现修正了国际专家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的论点,宣告中国磁山才是粟的发祥地。核桃遗物的出土,打破以往公认的核桃是由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家鸡骨的发现,改变了国际考古专家认为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结论。

由此下行,在南、北洺河即将汇流处,是我的故乡千年古镇伯延。徜徉在元宝坑、徐家大街、房家古道,呼吸着满含熏肉和三道饭馨香的空气,用心品读农耕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留给世人的印记。

伯延曾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影响深远。开明士绅房锦云,民国时期曾捐巨资于北京大学,蔡元培亲书“育我菁莪”相赠。民族英雄武伦佩纪念碑,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题词,一二九师撰纪念碑记。

千百年里,南洺河畔来去匆匆的过客中,青史留名的不仅有赵雍、嬴政、曹操那样的封建帝王,赵奢、廉颇、蔺相如、白起那样的千古将相,还有曹植、王粲、蔡琰那样的文坛泰斗。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在洺水之畔这个大舞台,演绎了一幕幕人间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