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杨晓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描写的是一位和李白性情相投的友人汪伦,踏歌而来为李白送行的生动场景。送别与送别是不同的,友情的深浅,送别可见一斑。“忽闻”告诉我们,李白并不知道汪伦会来码头相送,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生命里我们会邂逅很多人,大多数都是擦肩而过的机缘,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会让我们送而难别。那个从小到大都习惯和你一起说一个人的坏话,分享喜欢零食的人;那个无时无刻不愿意在电话的那头听你唠叨,随时分担你苦痛的人;那个也愿意在你面前褪下盔甲,肆无忌惮流泪的人……虽然我们一直在一个城市,虽然也经常见面,可是每一次送她离去,都要看着她走进地铁车站,顺着每一级楼梯下到底,转弯走进我看不见的走廊。“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述的就是这样的真实的场景和送而难别的心情。
当一些更加特殊的、细腻的,难以言状的情感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就会有“送而不别”。青春沸腾的当年,我和他正处于刚刚起电的微妙时期,从朋友到恋人的过渡正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到了分别的时候,说好再见各自转身,已经转过几个弯了,突然有种折回去的冲动,也不知怎的就感觉他还在原地。跟着感觉返回,果然看见夜幕里他伫立原地的身影,就这样一下子投入他温暖的怀抱,投入默契的满足和幸福之中。
亲人,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世天定的朋友。虽说一直都在你身边,但是时间也会改变我们的相处,让从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潇洒挥手,变成今天“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哀伤。父母高龄后,身体、思想甚至认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越来越弱,有时候可怜得像个不愿意离开大人的孩子。这一点在我回家探望双亲准备离去之时表现得最为明显。母亲每次都执意要送我到车站;父亲常常借口要下楼丢垃圾,就这样一路远送。每次面临最后的分离,我都不敢回头,因为回头必见微风里白发飘飘的孤单身影和满是期盼的无助眼神。
梁实秋说:“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像是开刀。”我想,送别应该就是开刀时涂抹的一点点麻药,可以稍稍延缓锋利的疼痛。但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最后的结局都是别离,还是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相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