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体育/文化

一位昆曲演员的自我修养

单雯携新作《步步娇》分享戏曲人生

单雯 鼓楼区图书馆供图

作为中国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不仅是一种戏曲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国精神的艺术。有这样一位昆曲演员,她是昆曲名家张继青的入室弟子,昆曲《牡丹亭》一演就是二十年,曾获中国第29届戏剧梅花奖,她就是“昆曲精灵”单雯。

这些年,单雯在舞台上是杜丽娘、李香君、杨玉环……舞台下,作为现代女性,她又如何通过诠释角色与这些命运跌宕起伏的古代女子对话?2023年,单雯出版了随笔集《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她从自身表演经历出发,阐释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理解。1月28日下午,单雯携新作做客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与媒体人罗拉拉一同分享演艺生活的台前幕后。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垚仟

舞台艺术的魅力在于“未知”

新作中,单雯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曾演绎的十二个经典女性角色,这些角色性格差异极大。塑造不同女性角色时,单雯有哪些心得或设计?单雯表示:“同样都是闺门旦,表演形式很多是相通的,比如整体的气质、优雅的动作和婉转的唱腔。”那么,如何呈现不同的性格?首先通过声音,《狮吼记》中的柳氏等泼辣的已婚妇人角色,声腔的宽度和力度一定不同于杜丽娘等年轻的角色,“杜丽娘的唱腔,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韵味。柳氏这个人物我的处理方式是把声音做实,用一些力度和喷口。”其次,表演中动作力度和眼神力度也有区别,“只要一点细微的眼神,就能区分人物。”

为塑造好角色,单雯还借鉴了其他行当的表演方式,“近几年,我们塑造了很多原创的女性角色,想让这些人物鲜活起来,也要向花旦、正旦等行当取经。”

昆曲表演中,同一个演员演同一个角色,每次演出都会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饰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这一角色二十年,单雯又有哪些转变?“演员每次演绎都是未知的,舞台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未知’,希望每次演出有不一样的体会,在理解方面有更深层次的提高,有舞台经验的成长。”单雯表示,“每个观众心中都有对杜丽娘的定位,每个演员心中也有不同的定位。我希望用我的舞台方式慢慢靠近我心目中的杜丽娘,展现在舞台上,尽量贴近大众心目中的杜丽娘。”

单雯还分享了她演绎杜丽娘的心得,“站在舞台上,并不只是把动作做好,你就是这个人物,而不是在‘演’。你此时此刻就是杜丽娘,你在画画、你在诉说,演员跟角色已经融为一体。”

传承中创新,昆曲是毕生的事业

单雯与杜丽娘有着不解之缘。她的授业恩师张继青1984年因饰演杜丽娘一角,荣登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2019年单雯凭借张继青版本《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角,也荣登了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回忆起比赛的情景,单雯坦言当时内心还是很紧张的,“南昆传承版《牡丹亭》传承得比较扎实,也还是有一点信心。”

这些年,单雯也经常接到影视界的邀约,但她始终坚守着昆曲的舞台。单雯表示她一直非常享受舞台和演出,“某天晚上的演出,演得非常顺、状态非常好,表演能得到观众的呼应,我就觉得很舒服。”

传承中,单雯也在探索昆曲创新的边界和方式,“在尊重原作、尊重唱腔与程式的基础上,可以用现代手法创新戏曲舞台的舞美、灯光,提升整台戏的效果、提升人物角色的状态,就是很好的创新。”比如,传统昆曲舞台铺的是地毯,有的作品结合剧情特点,把地毯改为大理石般的地面,灯光映在上面,就产生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与剧本中小桥流水的故事背景相呼应,更有代入感。

专心昆曲之外,单雯还会在忙碌的日程中挤出时间,参加民间的昆曲活动,“我非常感谢民间的昆曲活动,在茶馆等场地推广昆曲,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就被吸引了,这是很好的推广方式。此外,与民间曲会交流关于昆曲表演的看法,也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提升过程。”

分享结束后,单雯和国家一级演员彭林刚分别带来了两段《牡丹亭》中唱段的表演,引得现场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