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作为诗人的米开朗琪罗 (1889)

《齐美尔论艺术》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 著 张丹 编 译林出版社 2024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格奥尔格·齐美尔论艺术、社会与美的20篇经典论文,主题多样,不仅包括他对米开朗琪罗的诗歌、达·芬奇的绘画、罗丹的雕塑等的趣味性探讨,也包括他对艺术的形式、风格、法则等的更具理论性的美学反思。

当我们欣赏最具崇高性的自然奇观时,我们不仅会被它们整体的辉煌与美丽所吸引,而且也时常会产生某种窒息感、陌生感,甚至于轻微的不快感。在那些自然奇观面前,我们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湮灭了。纵然上一秒,我们还觉得,自己的心灵可以将那些自然奇观完全吸纳进来,但转瞬间,我们的心灵就在这信誓旦旦的任务面前败下阵来,完全丧失了要去征服那些自然奇观的斗志。我们无法理解这样强大的东西,因为,我们与这样强大的东西并不相同。我们不可能与这样强大的东西相同,因为我们不理解这样强大的东西。此种境遇,有时,就像我们与最伟大的人面对面一样。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一个人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或是一个人因自身要面对一切无法理解的东西又或某种缺失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人们之所以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正是因为,那种缺失足以让我们以巨大的全景视野,加倍难堪地记起人性的所有不足。总之,在那样的人物面前,我们获得的并不总是纯粹的愉悦,反倒是稍微逊色些的重要形象,总会亲切又可靠地唤起我们纯粹愉悦的心情。

也许,那些能够更深入地思考米开朗琪罗的人经常会产生这种复杂的心情。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把毫无抵抗力的我们卷入了一个世界,在这里,我们才突然意识到,我们既不完全熟悉这个世界,也不想完全熟悉这个世界。他的作品带有惊人的艺术表现力,面对他的作品,我们的心灵久久不能平复。然而,令我们无法想象的是,这位艺术家竟在如此激动人心的思想与激情中达成了内心的和解与平静,这份和解与平静绝不属于脆弱的心灵,因为脆弱的人都想远离无休止的争斗。由此,米开朗琪罗的个性着实向我们散发出强大的魅力。尽管除了他创作的摩西像、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以及西斯廷教堂穹顶画,我们的确对他一无所知,但我们可以猜想到,他的精神是那么丰富,他的情感是那么深沉,他的理想主义是那么纯粹。然而,当我们试图要向他走得更近些时,总有些东西又把我们撞了回来。那些东西里包含着:某种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又冷冷淡淡的本性(这种本性是由那种因伟大所注定的孤独导致的);粗糙又极具恶意的面容;尤为关键的还有,病态的忧郁以及个人勇气的贫乏。当然,这些都只不过是外在的东西。然而,当人们把米开朗琪罗同任何一位与他同等伟大的人物(例如,贝多芬)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米开朗琪罗身上的那种与其内在秉性截然相反的外在特征更加显眼。他看起来吝啬,却秘密地捐了一大笔钱;他在牧师和教皇面前自信且粗俗,可他又的确是非常虔诚的教徒;他的行为举止既不和蔼可亲,又欠缺教养,可他的诗歌所展现出的他的内在,却又是那么仁慈恭顺,且充盈着最敏锐的感悟力。米开朗琪罗的父亲是个脾气喜怒无常、忘恩负义且滥用父权的人,这使得米开朗琪罗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在父亲面前,他自己时常保持着足够粗俗又非常暴躁的态度。尽管如此,他在行动上始终是最悉心的儿子。当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曾说道:

如此大的悲伤与痛苦竟落在人的身上,

他感受着它们,或愈加深沉,或愈加轻微:

我的情感,在我心中,唯有上帝才知晓。

他生命中的内在浪漫,只在他的诗歌中才清晰可见。同时,这种内在浪漫凭借他完美的内心化、惊人的温柔与奉献给人们带来了双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