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忠言”何必“逆耳”

□上海 濮端华

朋友的女儿已经35岁,小夫妻俩逍遥自在,铁了心这辈子就当丁克族。朋友很是着急,反复劝说,可谓磨破了嘴,小两口就是无动于衷。无奈之下,朋友向我求援。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自己如果贸然去劝说,效果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说不定还会加深小两口与老人之间的对立情绪。孔子说“因材施教”,针对这样的说服对象,必须出“奇招”。于是,在一次家庭聚会的饭桌上,我和小两口聊起了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患癌后复盘人生的深彻悔悟。年轻时的叶檀风光无限,在社会中被需要被尊重,所到之处充斥着灯光、掌声和鲜花。这份存在感让她自信自豪。但当她老了病了,主角的光环渐渐褪去,落寞感油然而生,孱弱的身体需要被照顾呵护,她就迫切想有个至亲之人守候在身边。我把手机里预先备好的叶檀生病后接受采访的视频放给大家看,看着看着,小两口低下了头,一言不发了。那以后大概两个月,朋友打电话来,欣喜地告诉我,女儿怀孕了。看来,是“借口说话”收到了奇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生活中,如果能把忠言也说得顺耳,岂不更好?“顺耳”是一种说话艺术,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顺耳”的说话艺术也是一种悦人悦己之道,在“良言一句三冬暖”的同时,自己也能够获得“手留余香”的快乐。“顺耳”的说话艺术还是一种说服教育之道,说得悦耳而不逆耳,有利于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故事在很多时候也是最有力的道理。前不久,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聊到戒烟。其中一位叫老丁的抽了三十多年,直言自己“离开烟活不了”,宁可死也不戒。面对如此死倔之人,从不抽烟却长期受“二手烟”之害的老张讲了去年在医院照顾他父亲的经历。和他父亲同病房的一位病友,抽了一辈子烟,结果肺部出了问题。住进医院的头几天,实在熬不住,只能躲着医生,跑到厕所里过烟瘾。后来,肺切除了,插着肺管,躺在病床上康复。老伴儿故意逗他:还想抽烟不?他眼睛一瞪: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惹得病房里的人哄堂大笑。这位老先生还挺幽默,竟然应景吟了一首打油诗:抽烟虽有瘾,生命价更高,若想活久点,早把烟戒掉。老丁听完老张的讲述,表示以后一定会少抽些。看来,是老张的精彩故事改变了死倔的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