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读品周刊

生而会画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美]贝蒂·爱德华 著 张索娃 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蒯乐昊

34岁那年,我突然开始画画。在此之前,我从未发觉过自己有任何绘画方面的特长,整个学生时代,我的美术课成绩一般在75分左右徘徊,如果说成绩也有潜台词,这句台词就是:别画了,你手笨。

至今我依然不觉得自己是擅长画画的人,但我确实在绘画这种事中得到了持续的乐趣,这一切的起因都是一本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这是一本试图教会所有人在5天内学会画画的书,但有意思的是,它也被通用电器、IBM、迪士尼、AT&T以及苹果等大企业用作创造力的培训用书。作者贝蒂·爱德华是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学博士,也是著名画家,她并没有任何技术上的秘笈,却从源头上颠覆了读者的感知。

在贝蒂的系统里,重要的不是画画本身,而是纠正人们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中的思维惯性。人类大脑使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词汇性的、分析的和连续的,另一种是形象的、感知的和刺激性的。语言、逻辑这些教育中的主角,往往占用的是我们的左脑,长期以来负责创造力的右脑被忽视了,而她要做的,正是激活你脑中长期闲置的这一半。

你要学的貌似是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影这些基础绘画技巧,但实际上,你是要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像艺术家一样看待事物并表达出来,从而让你的右脑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新生潜能。迄今为止,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14种语言,仅在美国就创下了超过三百万册的销售纪录,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绘画和创造力培训用书。《洛杉矶时报》盛赞它“不仅是一本讲绘画的书,更是一本讲生存的书。原本是教人如何绘画的优秀教材,却不能仅仅当作一本教材来看待,它解放了很多人的思想”。

“绘画并不难,转换到一种视觉的特殊模式才是真正的问题……一旦没有经过美术训练的人们学会如何转换成画家的视觉模式,即右脑模式,那么他们在没有进一步教导的情况下就能够绘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我自信,书里写道:只要你的手能够写字,那你的手对于绘画来说就足够灵巧了。

为了关闭你最常用的左脑,开启你早已生锈的右脑,贝蒂发明了一套训练方法,她把一幅毕加索画的斯特拉文斯基肖像上下颠倒,然后让学生临摹。毕加索的线描线条本就凌乱,颠倒过之后看起来就是不明所以的一团。她要求她的学生不要去试图理解自己正在画的部分属于人物的哪个部分,是衣褶还是手臂?是椅子还是肩背?是眼球还是纽扣?你仅仅复制你看到的线条就可以了。

她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当一个图像被颠倒放置的时候,所有视觉线索都与已知的不符了,以往的逻辑经验也遇到了难关,这时候你的左脑和右脑之间会彼此抵牾,发生冲突。这项练习的目的便是制造抵触,得到陌生信号的左脑感到迷惑,被局部削弱或关闭,长期作为备胎的右脑不得不挺身而出,开始激活。

心理学家卡尔·布勒早在1930年就发现:“当孩子到了不再乱涂乱画的年龄,也就是三四岁时,一个已经成形的、由语言组成的概念知识支配了他的记忆,并控制了他所有的绘画工作”,“语言,先是搅乱了绘画,然后全部吞噬了绘画”。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不从事绘画也没有学习绘画的人,直到成年以后,他们的画依然停留在儿童画的水平,然后他们陷入自我批评,再也不敢拿起画笔。

人类大脑大概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与它相邻的细胞平均有一千个连接,这就有了大约一百万亿个连接,每个连接都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仿佛一部庞大的平行处理器,这也是人类得以思考的基石。人类大脑的复杂性,超越了人类大脑的认知,这个重达三磅的器官,也许是宇宙中最为独特的物质,而这个独特的物质也带着好奇,在研究它自己。

绘画不是通往创造力的唯一捷径,但绘画确实可以在激发创造上给予助力,因为绘画拧开了位于你脑内另一侧的那个开关,关于跳跃性、刺激性、非逻辑的开关,通道一旦打开,总会有更多的副产品随之涌出。在人工智能已经学会轻松画画和制作视频的今天,人类的大脑似乎也应该带有更强的自我突破性,主动开发我们大脑中未知的部分,可能就可以先从画画开始。

记住,你生来就会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