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化

连云港全球文旅推介会上

满堂喝彩!“樊梨花”带来淮海戏

《戏班子》演出剧照 通讯员供图

推介会现场表演的淮海戏《樊梨花点兵》

扫码看视频

“就地三声炮,尘土万丈高……”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文化和旅游资源全球发布系列活动之连云港文旅资源推介会”现场,淮海剧团的演员们演绎了一段经典淮海戏《樊梨花点兵》,赢得满堂喝彩。作为连云港文旅的闪亮名片,传承200多年的淮海戏正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喜爱。

通讯员 王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晓宇

艺人手提三弦去抗战,《戏班子》再现波澜壮阔历史

在连云港,有“三天不听淮辜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谚语。淮辜腔,就是淮海戏,起源于连云港海州地区,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其他戏剧艺术一样,淮海戏代代相传,记录时代发展,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淮海戏艺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手提三弦,跟随解放军转战南北,编演抗战题材现代戏,鼓舞广大将士浴血战场,部分淮海戏艺人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连云港市淮海剧团历时两年创作的大型淮海戏《戏班子》,就反映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2023年5月30日首演,获得业界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并获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奖。女主角杨春女扮演者、连云港市淮海剧团青年演员薛梦雅获2023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

每到周末的晚上,在连云港市西盐河畔的腔调小剧场内,伴随着明快爽朗、优美动听的唱腔,连云港市淮海剧团的演员们就会为观众们精心呈现出一段段经典的淮海戏剧目,热爱戏剧的观众们不时跟着比画和哼唱,大家都很投入。特别是到了节假日,不少家长或者外地游客还会带着孩子们前来欣赏和观看,小剧场内热闹非凡。

淮海戏流行于连云港、淮安、宿迁以及徐州、盐城部分县区。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淮海戏历经多年发展,代表剧目众多,有《催租》《骂鸡》《皮秀英四告》《赶集》《借靴》《回娘家》等,也先后诞生了杨秀英、霍一君、汪敏等多位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连云港全球文旅推介会上饰演樊梨花的是27岁的薛梦雅,也是《戏班子》的女主角。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10岁开始学艺,15岁进入连云港市淮海剧团,努力为传承淮海戏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淮海戏是地方戏,更需要保护和传承,我们也是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创造出更加贴近时代,更加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这样才能融入社会,让更多人能爱上淮海戏、喜欢淮海戏。”目前,薛梦雅已成为剧团的领军人物。

紧跟时代传承发展,积极应对困境和挑战

2014年,连云港市淮海剧团转企改制。近几年先后创排出《孤岛夫妻哨》《永远记住你》《寻找花果山》等多部反响较好的剧目,其中《寻找花果山》更是填补了连云港市原创音乐儿童剧的空白。

连云港市淮海剧团团长闫玲玲告诉记者,剧团改制后,一度面临演员青黄不接、观众大量流失、收入捉襟见肘的窘境,但经过努力,情况得以逐步改善。闫玲玲坦言,目前,剧团的发展依然还存在人才紧缺以及编制不足等困难,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淮海戏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挑战,他们并没有害怕,而是牢牢将发展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闫玲玲表示,为了应对挑战,他们先后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加大青年戏曲传承人培育力度,培养年轻一代的淮海戏演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淮海戏;二是创新淮海戏表演形式,除传承传统戏曲外,在创排剧目过程中,与时俱进拓展题材范围,满足不同观众的观看需求;三是丰富延伸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推广淮海戏的相关内容,通过举办如戏曲进校园等线下活动,让青少年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