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看病“一天难看完”“重复挂号烦”,是部分患者的痛点之一,增加了就医负担和时间成本。目前,部分地区探索“一次挂号管三天”做法,推动就医挂号机制改革,在就诊秩序、方便患者间寻求平衡点。但这项改革仍存在不少争议,亟待优化细节,完善配套改革机制。(2024年第3期《半月谈内部版》)
挂号仅限当次当日有效,这种现象饱受诟病,这几年要求改变的社会呼声渐高。多次挂号不仅让患者多花钱、多跑腿,还可能续不上号。并且,多次挂号可能要接受多位医生的诊疗,医生的诊疗思路各不相同,诊疗的连续性难以保证。
然而,“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举措难以广泛普及,是因为一些医疗机构对此也有顾虑。比如,当一次挂号管几天,甚至管整个疗程时,就容易出现大量复诊且不挂号排队的患者,由于随时有人“加塞”,初诊患者会被不断打扰,复诊患者之间也可能因谁先谁后而产生纠纷。挂号费减少之后,医生的工作量怎么算等问题也有待化解。
“重复挂号烦”虽然存在已久,但当前化解这道难题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累积。比如,当前在很多医院,一体化诊疗中心越来越多,如胸痛中心、脑卒中诊疗中心、糖尿病诊疗中心、不孕不育诊疗中心等,在此诊疗可实现一体化,甚至部分检查也可在中心内完成,因此只需挂一次号,中心可以负责看病的整个流程。在类似一体化诊疗中心,应优先普及挂一次管三天甚至管全程等模式。
医改是化解医疗难题的重要手段,破解“重复挂号烦”这道难题,同样可以循此思路。比如用医事服务费代替挂号费,不仅重复挂号问题得以化解,而且门诊服务内容也得到丰富。门诊打包付费是按病种付费的一种形式,在按病种付费改革当中,可加入破解重复挂号的专门内容。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是为了更加公平地分配,也应将挂号费减少导致的收入分配问题纳入其中,为减少重复挂号扫清障碍。广西 唐传艳